最近读到一篇报道,说北京人口严重超载,现在已经超载100
万,到2010年将超载300万。据说解决的方案是双管齐下:“一是控制人口增长规模,二是大力提升首都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这种解决方法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触及北京为什么严重超载的深层原因。要了解北京的问题,必须有个历史眼光。首先,我们要看看中国历史上的首都生态。其次,要具体地看在首都生态的框架中的北京问题。
中国古
代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传统,盛世之都也是庞大帝国的权力中心。比如唐代的长安人口达一百多万,加上周边地区驻守的大量军队,给生态带来严重的压力。长安的生
存,要靠东部(安史之乱后是南部江淮一带)农业中心的供应。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运输供应物资由东向西逆流而上又是谈何容易!唐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
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最为戏剧性的是在786年,关中粮仓空空如也,禁军领不到粮食,威胁哗变。在这个节骨眼上有米运到,德宗大喜过望,跑到东宫对太子狂呼:“吾父子得生矣!”
我们现
在谈起大唐,无不称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世界第一帝国;谈起长安,也视之为世界第一城,无不为之自豪。但是,就在这盛世背后,皇帝有时活得象个要饭的,乃
至有生命的危险。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央集权的架构中,权力的集中带来人人员和资源的集中,致使首都地区的生态严重超载,无法自养。
这一情
况,后来也并无根本的缓解。宋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北移,北京成为金元明清四代之都。同时,经济中心南移,江南取代了北方,成为最为富庶的地区,也是帝国
最重要的物资供应地。江南的资源,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维持着北京的生存。这一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脱离的格局,使北京乃至整个帝国多变得外强中
干。鸦片战争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但却被英国的一支跨越半个地球作战的舰队所击败。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运河成了帝国的血脉,舍此北京
的朝庭无法生存。英国的军舰一驶入扬子江,兵临南京城下,切断了江南漕运的路线,就等于卡住了帝国的喉龙,清庭除了投降,也没有什么路可走了。其实即使在
和平时期,大运河频频淤塞,南粮北运一直充满了危机。
北京传
统上并非是一个经济中心,最后成长到中国数一数二的城市,当然也不是经济运行的结果,而是政治的需要。帝国的防务中心在北方边境,大部分军队都集中在这
里,以武力作为统治基础的皇帝不能离自己的军队太远,所以首都就设在长城角下的北京。蒙满统治期间,定都北京,也有背靠自己的民族发源基地的安全感。在这
个意义上,北京有相当的寄生性。
现代中
国和帝国皇权时代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传统的政治地理,一经形成就有长期,顽固的连续性,不容易为政治变革所改变。定都北京,就必须面对几百年形成的
塑造了北京政治地理,认识其来源和制约,以寻求解脱之道。说到底,北京最大的软肋,就是集权结构所造就的一个庞大的中央政府,使首都扩张到不能自我维持的
程度,必须依赖其他地区输血。而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个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因为计划经济的模式变得更加严重了。凡是一些有全国意义的大项目,大
的活动,如亚运会,奥运会等等,必须北京先办;北京办完了其他城市才有想的资格,活象是北京掌握着什么“初夜权”。这样,万事都在北京起步,人口当然也就
滚滚而至了。
北京的
出路,在于打破中央集权的传统惯性。改革缩小了政府的职能,也要求中央适当放权,最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在这样的发展中,北京就切忌事事出头。举个
例子,为什么亚运会,奥运会都要在北京举行?这类倾注全国财力的盛事,难道不能交给别的地方办吗?美国办过几次奥运会。哪次在华盛顿举办呢?在市场经济
中,中央政府的职能更象个裁判,而不是运动员。北京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不应该与其他地区争利。甚至,中央政府本身可以考虑退出北京,到偏僻些的卫星
城建设行政中心。比如,北戴河已经成为一个季节性的政府中心。这样的地方,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央政府永久的所在地呢?
如今科
技发达,象唐代那样断粮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但是,现代化并没有改变北京的基本生态结构:北京缺乏水源,缺乏绿化,顶着裹携着大量黄沙的西风,处在沙漠化
的边缘。人多喝一口水,树就少喝一口水。多一亩的住房,就少一亩绿地或森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北京还事事盲目领先,那么水源,空气,交通,住房等等硬件
就会将这个伟大的城市窒息。
原载<新闻周刊>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