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到成都参加一个活动,不经意间遇到了许多北京人,不是到成都出差或者旅游的北京人,而是在成都“发展”的北京人,有房地产商,有开夜总会的,有做装饰的,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们在成都都很快乐,如鱼在水。不但事业不错,朋友也很多,还有人索性在成都娶妻生子,成了北京成都两地人,不断演出双城记。
我到成都的次数非常多,凤凰卫视“千禧之旅”的时候,我一年到四川的次数超过了两位数,一个佐证是一次在成都的街上遇到省广电厅的领导,他故作惊讶的问我:你从北京出差回来了?可见我在成都时间之多。但是,一直没有这种北京人在成都如何的印象。
这种印象总让我琢磨为什么,感觉好像有一点内在的原因,但是又说不明白,有时觉得一伸手就抓住答案了,可真的伸出手去,抓到的又是一把空气。回到北京细细思索这个问题,大约一个星期后,好像多少有点收获了。
从历史上看,北京和成都有相近的地方,就是都做过“首都”,当然区别是有的。北京之为首都不用多说了,成都之为首都,需要说明一下。
早在3500多年前,四川就有一个蜀国出现,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国都就是今天成都的郊区郫县。公元25年,有一个叫公孙述的家伙,自称成家皇帝登上皇位,国号为“成”,国都就是今天的成都。成都这个名字的来由,应当始於此时。后来,刘玄德占据蜀地,建立了西南一隅的小王朝,都是以成都为中心。唐时,一个年轻时十分荒唐,又偷东西又贩私盐人称“贼王八”的王建开创了新一个的“蜀国”,而明时,张献忠建立了大西国,首都都在成都。
尽管是地处西南的“小首都”,但是毕竟是西南的中心地带,这里的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生活在皇城,有着皇城人的优越,也有皇城人的视野,当然也有皇城人的毛病。北京人到成都,可以说是从一个皇城到了另一个皇城,不过可能池子小一点。话说回来,如果鱼不是很大,这个池子是容得下自游自在的。
从人口结构上看,北京和成都都是移民城市,都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北京不必说,都知道是外来人口为主发展起来的,北京的人口现在户籍人口有1197万人,登记的暂住人口有516万人,还有许多没有登记的,这样看来,北京的人口应当接近2000万人了,其中,大多数是外来人口。
而成都也是以外来人口为主的城市。明末清初,经过了大规模的战争后,四川省劫后余生的人口只剩了9万余人,想想,偌大的四川,只有9万人点缀其中,多么恐怖。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得地忧心忡忡地向皇上奏本,请求全国向四川支援人口,康熙帝正式颁发了一份《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向四川大举移民,现在我们熟知的两湖填川,就是源于此。我们熟悉的一个伟人,出生于四川仪陇的朱德,祖先就是随此次移民潮来到四川的。说来好笑,当时也有类似今天的干部招商的考核晋升办法,那时的规定是,文武官员如果能招到30户入川,“量与记录一次”,大概相当于记功一次;如果招到60户,“量与记录两次;招到100户以上,“不论奉满,即准升转”,大概是提前转正提拔的意思。
在这样的号召下,加上四川又是著名的天府之国,移民来此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政府又发文劝阻人们移往四川。
移民多了,大家都是外来户,就说不上谁歧视谁的问题而是大家都在一个基点上前进。这种包容性,不是通过思想教育可以获得的。
成都人幽默,大气,善于表达,这点上和北京人有相同之处,而成都人贪图安逸,满足现状,也和北京人有的一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么多相同点的人群,掰碎了再揉在一起,还能分得清谁是谁吗?
当然,成都人酷爱麻将,北京人自叹不如,而成都人善吃辣的特点,即将被北京人追上,这也是北京人能在成都如鱼在水的一点点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