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已达16.5万亿元,沪深两市总市值9万亿元。随着人们财富积累的增多,投资理财的欲望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何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实现投资理财收益的最大化,已成为2007 年众多百姓追求的目标。根据最近一项民意调查,以下8大品种将主导今年百姓投资理财的基本走势。
新发股票
由于2006年股市大幅上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将吸引资金在2007年继续涌入。从去年人们在股市获得的收益看,新股申购和炒作新股成为股民获利最大的亮点,根据这一经验,新一年申购新股还将是股民加大投资的重点遥因为新上市企业经营业绩都比较好袁获得的预期收益也比较大。
证券基金
据央行公布的2006年第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家庭资产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居民储蓄意愿回落,基金投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选择购买“基金”的人数从上季度的6.7%猛升至10%,上升了3.3 个百分点,占比跃升至历史最高。基金正在成为单个家庭所拥有的仅次于储蓄的第二大金融资产。甚至还有不少股民放弃炒股,转而当上了“基民”。据统计显示,成立满一年的168只股票型和偏股型开放式基金,2006年平均份额净值增长率高达1倍多。其中,收益率超过100%的基金就达到80只以上,封闭式基金更是高收益的亮点。例如,2006 年初张先生以0.6元/股的价格购买了10万股某封闭式基金,年末收盘时该基金涨到1.77 元/股,收益几近达到三倍。
金边国债
国债历来有着“金边债券”的美誉,不仅安全保险,而且免征利息税,是收益较好的储蓄型投资品种。2006 年在股市火爆的形势下,人们对国债的钟爱依然如故。总体而言,国债对于那些求安全、求保险、求收益,怕风险的投资者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经过6 年深套的部分股市投资者,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投资国债已成为他们不错的选择。
理财产品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展的人民币理财业务,是一种高出普通储蓄的新兴理财业务。国家还没有出台代扣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个人所得税政策,这类产品获得的收益是可以免税的。虽然各银行的理财产品不涉及固定利率,但收益一般都是稳定的。例如,光大银行推出的外币理财A计划,预期年收益率5.25%,而且这些都是免税理财,而交通银行推出的“七天理财账户”、民生银行推出的“钱生钱”理财B账户、中行的“变利多”等产品则聚焦七天理财概念,并增加了自动通知、自动转存等功能。由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理财者需要,必将继续博得广大百姓的青睐,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分红保险
日前,据中国人寿一家分公司的人士介绍,从元旦起该公司发售了一款3年交的“美满一生”年金保险,可以“现交现领、年年返还、超额还本”。这是一种集保障、储蓄、养老、红利分配于一体的年金保险(分红型),因为交费期比较短,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未来3年的预期收入,履行交费义务、享受长达几十年的理财回报。据了解,客户在填写投保单的同时,只要再填写一份《保险金给付银行自动转账授权书》,年金就可以直接划入客户指定的账户。这类保险还免征个人所得税,受到人们的青睐。
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通常又称为公司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去年,我国发行企业债券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例如,某公司在2006年发行人民币10年期固定债券10 亿元,票面年利率为4.33%,每年付息一次,企业信用级别为AAA级。可见,企业债券与正常储蓄相比,显然是一项不错的投资品种。
展望2007年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其发行规模将继续扩大,2006年第二批企业债券发行额度近千亿元,其中大概有近600亿元划给了招商局、核电集团等大型央企,余下额度将分予地方企业。这些近千亿元的债券将主要在2007年实际发行,这给今年投资企业债券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房产投资
房产投资是近些年被看好的投资领域。由于房价持续上涨,投资房产的人都获得了很好的收益。2007年房产市场会怎样呢?有人作了专门调查,走访了十几位专业人士,听到的答案只有一个:涨!略有不同的是,有些人预测商品住宅的房价涨幅会比2006年有所下降、涨势趋于平稳,有些人预测平均房价的涨幅会在2006年的基础上继续增长,在一些大城市会超过10%的水平。
总体而言,68.8%的人认为2007年房价还会大涨。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测,会给人们投资房产增添新的动力。过去几年,人们在投资房产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因此,在巨额收益的驱使下,投资房产还会继续热下去。
各种收藏
有人说:“世界上最富有的不是银行家,而是收藏家。”除股票、房产、储蓄、保险等几个领域外,个人最能驾驭的理财方式恐怕就是收藏了。据《收藏拍卖导报》一个有关民间收藏的千人调查活动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家中拥有藏品。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包括奥运金币、生肖金条等收藏品的一年升价幅度甚至会达到50%以上。当然在收藏热的背后,往往酝藏着巨大的投资商机。(信息来源:财会信报作者杜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