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需要的是“土壤”
许锡良先生在《教育沉思三》中写道:“天才在开始的时候总是被当作怪人或者干脆就是疯子来被处理的。这就像天鹅幼小的时候远不如一只丑小鸭一样。什么时候,我们的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能不能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即使你不欣赏,也不能够理解他,也给他一个希望,一个相对自由的生存环境?要知道你所力不能及的,可能正是天才的过人之处。天才其实并不一定需要那些思想智慧平凡的老师来教的,我们仅仅需要的是不去伤害他。如果作为老师,你没有与天才一样的思想智慧,那么也没有关系,只需要对这些孩子以生命的情怀敬畏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读到这样的文字,我忽然想到爱因斯坦说的“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的话,进而想到这样一些问题:天才或曰精英是学校培养的吗?它是怎样被“培养”出来的?学校教育在培养人的方面基本功能是什么?
对于第一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考到清华北大成为精英与我的教学能力有多大的关系;充其量,只是因为我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妨碍”更少一些罢了。我为那些把这些考上名校的学生作为教师学校“成功”的“闪光点”大肆炒作的做法而深感到羞耻。正因为这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风气”(从这个意义上,我懂了胡总书记提倡八荣八耻的英明),中国教育打造的“精品”的作为,首先就是不惜一切不择手段“抢”优质生源,一个所谓的“状元”被“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让一些原本可能是天才或精英的学生消失在那种变态的“宠爱”之中。我曾经就向肖川博士提过这样的问题:教师的能耐究竟是体现这些精英的学生身上,还是体现在那些所谓“双差生”身上?那些“抢”到好生源的重点学校真的比那些只能“处理垃圾”的非重点学校更有教学能耐?抑或“精品”学校与“垃圾”学校哪个更需要教育投入?
对于第二问题,我以为关键在“培养”二字上。从一般意义上说,中国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天才或精英的,因为,我们的所谓培养就是“园丁的作为”,手段也就是“剪刀”“农药”“化肥”之类,培养的目标就是“有形好看,整齐划一”。我想,当年的李白、蒲松龄、曹雪芹之流如果做了“状元”,那会怎样呢?也许有人会反诘:更多的天才或精英人物不都是从学校“正途”走出来的吗?事实确实如此,但是,这些天才精英的成长到底与我们那种“修枝剪叶”似培养有多大的正向关系呢?这是值得追问的。如果从反作用力说,他们确实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我们做教师的可能都有这样经验,那些当年在学校很让我们费心的“差生”往往比听话的好学生更出息,他们也往往对老师更有感情,为什么?可能正是我们的“修剪”促使了他们的“顶端优势”,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打压”训练他们的“叛逆”精神,为他们“反弹”蓄积了“势能”,因此,如果说那些从学校走出来的天才精英与我们的教育有关的话,那也只是与这样“培养”有关。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更多非天才精英的同学为天才精英的成长提供的“社会”土壤。由此,我又想到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想到发达国家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围墙,想追问我们的学校如此讲究“门面”与我们出不了大师的关系。也许不少本来可以成为天才精英的人,恰恰被我们学校的“围墙”“大门”封杀了。因此,我观点是,天才精英其实是在社会土壤里自然成长的,学校教育,尤其是我们那种拒绝社会的学校教育只能提供一种特殊的“培养”。
第三,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我以为就是为天才精英成长提供“社会文化土壤”,尤其是中小学。我们现在讲的比较多地讨论“文化”,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文化就是人,人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不同的人带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知识经验价值理念等聚到一个学校,就会形成一个学校的文化,走到一个企业,就形成一个企业的文化,居在同一个区域,就会形成一个区域文化;每个人承载来的文化汇合到一起,就会自然地“平均”而形成的一定的“社会”文化,进而对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个人文化带来质量的变化。比如说,一个无视红绿灯的人走到一个很守交通规则的社会中,他就不敢轻易地闯红灯,而一个不习惯送礼公关的生意人,到了一个贿赂成风的社会也不得不学习送礼。而每一个人几乎都要在学校这个“社会”完成其“文化的原始积累”,或者说“打好文化底色”,这对于广义的社会文化土壤的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求真精神,规则意识,创新思维等文化品质本应是学校“社会”要着力培养的。遗憾的是,我们现在似乎不关心普通学生这些文化积累,我们关注的是“精英”,不惜让多数孩子做这些“精英”的“陪葬”,把“应试英雄”看教育成功指标。于是社会上的造假从学校抄袭作弊开始,社会上的违法乱纪又在学校毫无道理甚至毫无人性可讲的“规训”打压中积蓄着能量,整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匮乏,也正是因为学校用标准答案来迎合人的惰性“培养”人的奴性。因此,作为教师,如果要抱怨社会文化风气不好的话,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应该从学校做起,从教师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