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农民,只有农民才是续办春晚的动力!
电视观众对春晚满意与否的同题调查,新华社给出的结果是:80%的人满意;新浪网显示的结果是:20%的人满意。哪个百分比更准确?
我力挺新华社!即便感觉上80%的满意度似有些夸张,但20%的满意度只是网民的看法——中国互联网拥护充其量有1亿多点,而中国电视观众少说有10亿。
有若干问题十分简单只不过被许多人忽略——
1,每年春晚之后几乎每一位春晚收看者都在评价着,但最终什么人对春晚的评价可以示人?
笼统说是“网络使用者”;具体说是“城市人口占绝大多数”。以图片为证,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某农村院落置办了一台电脑甚至看不到可以上网的任何痕迹,都已足以称之为“接近爆炸性的新闻”。如此低水准的网络普及率又何以让农民对春晚的评价成为世人皆知呢?
2,如今春晚的收视人群中什么样的人是主力军?
笼统说是“对春晚依然怀有好奇乃至好感的人”;具体说就是“农民占据绝大多数”。以题图说明:在农村空场上一位老人“打拳”可以就足以吸引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观叫好;换在城市的街道上,即使一位老人“打人”除了巡警之外会有几个人聚拢过来驻足观瞧呢?春晚的播出在农村足以形成万人空巷。
于是乎一个结论完全可以顺势得出:那些可以示人的对于春晚的评价,并不是春晚主力收视人群——农民朋友给出的,而是非主力收视人群——城市人口借助网络及媒介的条件近水楼台给出的,带有着几分越俎代庖的属性。
假如有关春晚的相关调查真正是体现全面性的普查,换句话说假如农民朋友拥有足够的话语机会、看法观点也能呈现网上或见诸报端,我以为任何一届春晚赢得60-70%的支持率都将是易如反掌。
即便春晚有着拿农民“开涮”的不良传统,但显然CCTV春晚在农民朋友心目中的神圣感与仪式感较之城市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更重要的是,农村相对贫瘠的文化生活与相对滞后的信息传递,都在根本上决定了春晚是农民朋友最期待的一场大戏——比那些送戏下乡的独角戏或独幕戏远远精彩、远远热闹、远远喜闻乐见。
“春晚还有没有必要办下去?”,这不仅是一个俗命题更是一个伪命题。
人都能不时想到自己还有没有必要活下去的问题,等于任何事物都可以问一个“有没有必要”——此为“俗”;
最主要的春晚受众都没想到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收视小群的人等却急于发问“有没有必要”——此为“伪”。
从某种层面上说,春晚已经无力满足城市人群的口味是一个事实,但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春晚已失去足够的吸引力更不意味着春晚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在确保完成政治功效的同时,只要绝大多数农民朋友能接受、喜爱,春晚就将永远成为一年到头收视频、影响力乃至广告效应无人可及的“中国第一电视节目”。
鱼和熊掌。一只鲍鱼和一只熊掌的取舍或许是一道难题,但如果你能拿下八只熊掌还要在乎那一只鲍鱼吗?一切顺其自然,春晚压根就不必在意类似吾等收视小众的挑拣不足甚至就此远离,努力争取农民的好感,在广阔的农村,农民朋友就可以将支持春晚进行到底。
其实这道理作为CCTV和春晚剧组都心知肚明,只是:1,他们不愿挑明;2,他们还抱有幻想——幻想春晚能实现“农村包围城市”。
而事实上呢,恰是“农村在保卫着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