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每每提起"陈晓旭",大多数人总是为之一楞;不过,只要再补充三个字"林黛玉",顿索的眉头总会消然殆尽,随之而来的是语重心长的豁然~~~~~~
初识晓旭姐,是在小学的校友录上,虽然相隔年级甚是久远,却曾经同属于一所小学------鞍山市胜利小学,因为《红楼梦》的家喻户晓,晓旭姐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学校的名人录中。记得若干年前,童年的伙伴们还引以为荣着,在同一空间感受时间的流转,是一件奇妙的事~~~~~~也许,这一刻,那间教室、那个操场,亦正上演着同样的风景~~~~~~
再识晓旭姐,是在几年前,那时,刚上大学,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同是传媒圈,又是老乡兼校友,自然而然的“近水楼台”,亲临晓旭姐当时位于soho现代城的广告公司;有点激动,亦满溢着疑问------前者的理由自不必说;而后者的疑问却复杂难解,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放弃名震一时的光鲜,毅然选择波澜不惊的幕后生活,何来如此的勇气?!更惊人的是,在刚刚创办广告公司的几年内,成绩斐然所思地跃进北京十大广告公司之一,优柔善感的“林妹妹”摇身变为商业精英,如此相距甚远的角色变幻,确实需要时间来适应~~~~~~只是,走进晓旭姐办公室的瞬间,一切的疑问瞬时烟消云散,庄重的办公室里透着低调的华丽,传入耳畔的是不间断的佛教音乐,环顾四周,除了一张《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剧照外,全部是一副副晓旭姐与各大佛教大师的合影,香火自不必说,从未熄灭,当时,晓旭姐正在筹备用私人的资金印刷关于佛经的文字,免费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其虔诚度无需多言~~~~~~如此看来,今天的她,选择“剃度出家”,并不惊奇~~~~~~
近日,焦点再次聚于晓旭姐,于是,大家再次关注其前尘旧事。很多朋友问:当年的林黛玉真的没有背景?答:没有。1964年出生的她,原是鞍山杂技团的一名杂技演员,杂技团解散后,进入鞍山话剧团儿童剧队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父亲陈强是搞京剧出身,当年的她,仅因形象古典,顺理成章地成为“林黛玉”的最佳人选。而那时,她正与同是话剧演员并年长自己9岁的毕彦君处于初恋的浪漫情怀中,就在林黛玉的角色敲定之后,他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接下去,就是紧张的拍摄期~~~~~~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红楼梦》,“林妹妹”意味着必然的家喻户晓,随着晓旭姐名声大噪后的繁忙,她的婚姻也基于诸多原因走向瓦解,对于这些原因,太多人有着太多的揣测,很多人认为:因为人红了,所以~~~~~~只是,时间的先后将事实摆在眼前:在她决定走入婚姻时,“出名”便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无需多言,谣言不攻自破~~~
晓旭姐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只塑造过两个角色:葬花的“黛玉”自不必说,另外一部是巴金先生的著作,《家春秋》中的“梅表姐”,两个人物有些相似,均以悲剧收场。凡事有利必有敝,无人不晓的同时也意味着角色的模式化,不仅如此,“林妹妹”在观众心中根深蒂固的位置,也使晓旭姐深感太难超越自我,最后,毅然退出曾经辉煌绚烂的演艺圈。
也许上天怜爱着人世间的"林妹妹",初涉商界,就不同凡响,当时的她,只有26岁。我一直认为偶然中存在着必然,所以,命中的眷顾与善良的本质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对于晓旭姐的乐善好施,最近的媒体已经报道得沸沸扬扬,在这里,不想多说,相信那些得到她真心帮助过的人们自会领悟与知晓。
收获事业的同时,亦收获着爱情,跨越年龄的界限与束缚,晓旭姐与小自己5岁的郝童再次步入婚姻殿堂~~~开始的几年中,二人一直忙于事业,推迟了赐予结晶生命的时间;当事业稳定后,在二人的期待中,小生命却迟迟没有到来~~~~~~也许,人生总有太多的难以预料,存在着诸多的不完美,不过,也因此,生命才有了颜色~~~~~~
有人说:“林妹妹”是幸运的;也有人说:陈晓旭的经历是坎坷的,成功背后凝结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言论是别人的,感受却是自己的,事事无绝对,在晓旭姐那包容、淡定、平和的眸子里,答案已无需揭晓~~~~~~
天上的黛玉可以复制,地上的"林妹妹"已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