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春节刚过,让市民热议的事就来了。据说从今年下半年起,上海的马路上可以摆摊设点了,审批手续也简便,向街道申请,只要当地百姓赞成,就齐了。
新闻刚出两天,所有媒体几乎都是一面倒的叫好。归纳起来,大家认为的好处至少有三点:一曰,方便市民日常生活,买个手使手用的东西,穿个拖鞋到胡同口就办了,而且价格便宜;二曰,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就业问题,体现人文关怀;三曰,减少“大盖帽”与游动摊贩之间的“猫捉鼠,鼠戏猫”的都市情景剧,有助于构筑和谐。
于是,爱活泛心眼儿的人不免马上联想到,咱北京是不是也要随后跟进?
说实话,面对一面倒的叫好和鼓与呼,我是有些茫然和担心的。《身边》节目所关注的民生话题林林总总,最让人挠头的就是这与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城管困局,而城管困局的核心就是众口难调,公婆有理。
怎么说?就比如这档子事,给马路摊点解禁吧。稍微冷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一旦进入操作层面,风险巨大,几不可行。
首先,设点不论向哪一级组织申报,居委会也好,街道办事处也好,都等同于将这级组织架上火烤。你说批谁不批谁,标准在哪儿?有没有权钱交易的空子?为难;都批了吧,那马路上还走不走车,人行道还过不过人?其二,需征得当地群众赞成,更是荒唐。挨着马路的群众要清静,不受干扰的群众要方便,这不是成心让人民群众打起来吗?其三,也是最要命的一点,北京是个人口过千万的大城市,路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交通拥堵已经遍至路网的毛细血管。马路摊点原本就是禁而未止,哪条街堵得厉害,司机、行人反应得强烈,甭问,肯定是游摊小贩占着路呢。
矛盾已然现摆着,再要放开马路摊点,怎么收拾?
这还不提放开马路设摊点所带来的假冒伪劣,权利寻租等一系列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所以,北京要不要跟进上海放开马路设摊,要我说,做不好就是多面不讨好,而做好的可能性存在么?
最近在看《大明王朝》,借用一句台词给政策制订者:兹事体大,切误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