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开设经济学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大学经济学在中国兴起却是近年来的事情。其中,关于大学的排名成为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大学、教师、企业和学生都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这里面涉及各自的政绩和利益,无形资产高的大学被低估了自然满腹牢骚,无形资产低的大学被高估了难免沾沾自喜。
所以,关于大学的经济学还要在中国继续下去,因为这也是国际的惯例,特别是中国要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提出来以后,这个问题更是无法回避。我曾经在德国留学五年,现在我想谈谈德国的大学经济学,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在德国,著名的排名系统有两套,一是洪堡排名法,主要强调大学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一是《经济周刊》排名法,主要强调就业机会的大小。
洪堡排名法:规模不是问题的核心
众所周知,是洪堡在世界上开创了研究型大学的先例,因此洪堡排名法关心的重点是大学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德国洪堡基金会每年资助约18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到德国做访问学者。近50年来,洪堡基金会致力于将科研奖学金发放给世界上最优秀的科研人才,使他们能够到自己自由选择的德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所以,洪堡基金会把能吸引多少拿洪堡奖学金的外国顶尖人才就成为了衡量一所大学科研地位与声望的重要评价指标。
一般来说,洪堡奖学金获得者都是来自所在国的一流科研机构。在过去的两年里,洪堡奖学金获得者在德国做访问学者的平均时间长度为15个月。但是这些访问学者中有很多人将访问研究时间分配给不同的大学和机构。洪堡基金会在评估数据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个情况。
洪堡基金会为确定德国大学2005科研地位排行榜,他们统计分析了从1999年到2004年之间4713名洪堡奖学金获得者在德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分布。统计表明,大约一半的洪堡奖学金获得者集中分布在23所大学里,另外的一半则分布在其他254所大学和科研机构里。
2005年德国洪堡基金会采用更新的评估体系,就德国高等院校对国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进行了排序。出人意料的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大学与那些传统名牌大学并驾齐驱,名列前茅。洪堡基金会公布的2005年德国大学科研地位排行榜中,康斯坦茨大学荣列榜首,第二和第三名分别是海德堡大学和斯图特加特大学。
德国联邦统计局则认为应该综合看获得第三方资助(Drittmittel)的多少。所谓第三方资助是指大学所属的研究机构从政府和学校以外的渠道,即某个企业或是基金会申请到的科研经费,是衡量一个大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
在中国,目前大学排名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规模效应,规模替代质量。结果导致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占尽优势。其实,规模和质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德国的洪堡排名法就较好地兼顾了这个问题,值得中国研究大学排名的学者借鉴和参考。
德国人还认为,简单地说哪所大学的名气最响亮是毫无意义的。德国高校发展中心(CHE)在其2004年发表的德国大学科研实力调查中有一个各主要专业的大学名气排名,结果显示亚琛技术大学和慕尼黑技术大学在ET专业是名气最大的。这种排名细分法对中国也有实际意义。
《经济周刊》排名法:就业机会最重要
德国著名经济杂志《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每三年一次的排名则别具一格,它是由40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评选的。这个排名对学生选择大学更实用,因为还没有进入大学就可以知道将来企业录用的机会了。中国可以借鉴这个评价大学的方法,由用户的专业认识来评价。
2005年《经济周刊》排名显示:在企业管理学的排名上,过去科隆大学历来是首屈一指。然而这次情况有所变化,历来屈居其后的曼海姆大学首次挤到了第一位,与科隆大学调了个儿。
在国民经济学方面,科隆大学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紧随其后的是曼海姆大学、波恩大学、明斯特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拜洛伊特大学。
在法学方面,德国最老的大学海德堡大学高居首位,随后是波恩大学、帕少大学、慕尼黑大学、明斯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
在工程技术类专业方面,亚琛技术大学再次卫冕。从第二到第五名是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和柏林技术大学。
在信息专业方面,这回居于首位的是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接下来是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亚琛技术大学和慕尼黑技术大学。富尔特旺根高专(也有译成应用技术大学的)也排在相当前面的位置,这是唯一进入排名榜前列的高专。
由于以前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并不是企业最需要的,但近年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要量却在不断上升,2003年《经济周刊》排名表首次把人文学科也列了进去。这方面排名第一的是图宾根大学,然后是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等。
德国南部和西部强于北部和东部,是2005年排名的又一个明显特点。近年来,东部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受到普遍的赞扬,在其他排名榜中也排得相当高。《经济周刊》认为,东部大学在这个排名表中地位不高的原因,一是每年的毕业生相对太少。二是东部缺乏有能力大量用人的大企业。三是德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习惯思维。四分之一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表示,他们经常录用他们原先(几年前或几十年前)毕业的那个大学的学生。四是德国大学的优劣,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有了固定的地位,这种地位几乎是难以动摇的,几十年一贯制。
位于科隆的德国经济研究所(IW)曾于1999年上半年对117家德国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作过一个调查,内容是企业在收到求职者的书面申请材料时看重他哪方面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德国企业最注重的是求职者是否拥有实践经验,在哪里上的大学反而是相当次要的因素。德国企业录取大学毕业生的要点排序:
(1)求职者是否完成了实习,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一个目标明确的简历,即求职者以前为了这个职业作过那些相应的准备;
(3)大学学习的专业重点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
(4)大学毕业分数;
(5)求职申请和公司的关联等。选择用人时,德国企业把申请人的实践经验放在相当高的地位,再就是外语水平和电脑知识,然后是考试成绩和国外经验。校外活动的分量比几年前加重了许多。 黄燕芬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