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汽车消费的持续升温,消费者对汽车的质量投诉、售后维修服务的投诉有增无减;有关商家坑害消费者的陷阱也日益突出。
中消协近日发布的投诉情况统计分析显示,2006年汽车投诉同比增长15.9%,其中关于质量问题的投诉竟占汽车投诉总量的68%。而根据上海市消保委的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1月至12月底,共受理汽车消费者投诉367件,产品质量安全和维修质量问题再次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投诉占总投诉的38.46%,而维修质量偷工减料的投诉则占24.8%,合约售后服务难兑现占28.07%。同时,车辆维修费用不合理、经销商在卖车过程中隐瞒真实车况等都是消费者在汽车投诉中反映的问题。
陷阱之一:配置越来越丰富
由于许多消费者对所购车型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一现象常被不法车商利用。某汽车销售公司负责人透露,现在市场上的汽车配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档,其实从某一方面讲,这也是汽车厂家给消费者布下的一个消费陷阱,因为配置水平越高的车型,厂家的单车利润率也越高。他举例说,最近某厂家宣布某款车的非天窗版停产,理由是天窗版车型更受消费者欢迎。“其实业界有一种说法,厂家增配天窗的成本是2000元,而天窗版售价则比非天窗版高6000元。”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目前国内市场存在一大奇怪现象:很多厂家宣称的某车型最低配置款往往是有价无货;相反配置丰富、高档的车型却任你挑选。
陷阱之二:打出“最低”卖价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几乎所有汽车厂家在售品牌车型时,都对外宣称其市场销售价格为全国统一价,更有甚者直接打出“最低”卖价。于是,有的消费者轻信厂商和经销商的宣传,迅速掏钱购买,而另一部分精明的消费者,却与汽车厂商死磨硬缠讨价还价,结果价格不仅优惠了不少,还争取到了一大堆礼品。为此,那些轻信厂商和经销商宣传,吃了亏的消费者不禁想问,明明是最低价了,为什么还可以少呢?汽车厂家不是在忽悠人吗?他们究竟有没有最低市场售价?
据调查,目前汽车市场上同一品牌的同一车型在同一市场出现多个卖价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因此,行家认为,在汽车市场本身没有标准价格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前不仅要货比三家,即使决定要下手购买,也应与销售商进行反复谈判,进行砍价。
陷阱之三:趁机制造故障
有车族大多有车子维修或保养时被宰的经历。比如分明零配件是好的,无需更换,但维修人员却一个劲地叫“出了问题”;分明换上的零配件是次品的,维修人员却按照市场上最高的价格收取费用。
市民王先生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一次,他的车子油路出了故障,某汽车维修店的工作人员建议他更换三元催化器等零配件。而行家认为,类似油路故障的问题,一般经清洗油路后就可解决,没有必要更换。此外,还有一些车行维修人员经常在车主的车辆还未到保养期时建议保养,然后趁机制造故障,要求车主更换零配件。
行家指出,防范汽车消费陷阱的办法很多,最容易操作的办法是选择规模较大的汽车专营店或大型汽车维修店,因为它们经营较为专业,可信度高,很大程度上可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本报记者 周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