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日本料理的理由
若问我喜欢不喜欢日本,我的感情也和大多数国人同样复杂,但对日本料理我的确喜欢。在这点上,年前日本之行就相当叫我失望。前去参加神户大学举办“东亚周”学术报告会,首日是校方的欢迎晚宴,自助餐,西餐,一张桌子只三瓶啤酒。十来个人第二杯没斟满就没了,固体食物也供不应求,基本瘪着半边肚子回宾馆洗澡睡觉,以致次日做报告时总好像底气不足。晚间文学部请客,以为这回可以补偿性受用一番了,岂料端上来的却是“中華料理”(中餐)。我没有掩饰自己的失望和不悦,向旁边的日本教授抱怨说自己原本是大老远带着肚子来填充日本料理的,上哪家子中华料理呀!对方显出惊讶的神色:“一般中国人是不喜欢日本料理的呀,嫌凉瓦瓦的。”
的确,一般中国人是不大喜欢日本料理:生冷,寡淡,量少。可我喜欢——不怕你骂我“汉奸”——旅日五载,除了吃请,自己在外面绝不吃“中華料理”。即使在青岛,上街也尽可能找日本料理。凡事皆有理由,容我把理由列举如下。
其一,喜欢它的寡淡。按理,经历过每月四两油“文革”苦难的国人大多对油情有独钟,而我却形成了另一种条件反射,最不喜欢油腻。而中国菜凡菜必油,无油不菜,特别是北方菜系,几乎每盘菜都油光光腻乎乎亮闪闪的,活像刚从油缸里钓上来的,看着都不寒而栗。一不小心把油汁溅在领带上,那油渍可就永远赖在上面了。而日本料理除了“天妇罗”(油榨虾等),概不用油。尤其“盐烧”青花鱼,烤得头尾翅起,带一点点若有若无的细盐末,热吃自好,冷食亦妙,正和吾意。生吃(如“刺身”)也无所谓,人类当年本来就茹毛饮血的嘛,返朴归真,也是当今一种潮流。
其二,喜欢它的量少。物以稀为贵,惟其少,才知道珍惜,才会格外细心咀嚼和品味,也才更能感受上天的慈爱。而且绝不至于剩下。旅日期间,自己从未剩下,也从未见别人吃完有剩。或许有人抗议吃不饱。若以十分饱算饱,那是不够饱。因为日本料理一般只让人吃八分饱,而八分饱据说最有益于健康。既有益于健康,又不浪费有限的资源,两全其美,何乐不为!反观“中華料理”,七碟八碗,钵盈盆满,多多益善,吃三分之一,扔三分之二,非但对不起厨师的劳动,更对不起大自然的恩赐,说暴殄天物也绝不为过,却是何苦!
其三,喜欢它的分食制。一人一份,置于颏下,无需左顾右盼,无需客气谦让,无需担心传染。自主,卫生,利落,高效,着实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再看“中華料理”,群起攻之,聚众歼之,交杯换盏,勺筷交错。尤其旅游团体,呼啦啦围坐一圈,齐刷刷刀枪并举,餐桌俨然战场,勇猛者兀自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谦恭者但见兵临城下徒呼奈何。转眼间汤流汁溅,杯盘狼藉,全无公平和卫生可言,美感更是无从谈起。
其四,喜欢它的场所和情调。日式餐馆、特别是其本土的普通餐馆,大多空间有限,十几张桌,大桌四人,小桌两人甚至一人。空间大些的往往另设地台式榻榻米,上面摆若干矮脚桌,有的还用屏风或矮板隔开。装修大多倾向于传统民居风格,质朴,古雅,以黑褐色或土黄色为主,悬几盏纸糊吊灯,安几扇纸糊格窗,气氛恬适幽静,令人心怀释然,分外适合孤独的旅行者进食。在神户的第三日黄昏时分,我就独自走进这样一家日本料理店,走到尽头靠拉窗的古旧小木桌前坐了,要一份烤鱼套餐,一壶清酒,一边发呆,一边慢慢吃着喝着,不胜怜爱地吃完最后一枚细戒指般的葱花,倒干最后一滴几乎不成滴的清酒。之后啜着老板娘端来的清茶,歪头注视纸格窗独坐良久,任由一股淡淡的行旅之思和幽幽的依恋之情缓缓滑过自己的心头……。
而在故国,已很难找到这种能和自己融为一体的餐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