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雷并购徐工:谁在与政府博弈?
凯雷并购徐工案,现实生活中一部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商战电影”,波澜迭起,疑虑丛生,曲折复杂,利益各方的进攻与防守,手段新颖、变化无穷、各方均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可谓巍巍壮观,内容丰富,回味无穷。
简要回顾一下徐工审批历程:2005年10月25日凯雷与徐工签订并购协议;2006年1月商务部要求徐工方面就交易做出相关解释;2006年3月双方签署“毒丸计划”;2006年10月16日签署新协议,将凯雷的收购比例降低至50%;2006年10月25日,双方将合同有效期延期至2007年4月25日;2007年3月12日薄熙来表态徐工出售比例还需调整。
商务部薄熙来部长的表态成为凯雷并购徐工案的又一个转折,再次修改方案将是凯雷继续参与徐工改制的唯一出路。政府再次抵御住了来自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外界的压力,再一次守住了政策的底限,政府的决定捍卫了国家利益,值得喝彩!
谁在与中央政府博弈?
按照王民董事长的说法第一方案的不了了之是被向文波“搅”局的缘故,那么没有“向文波因素”影响的第二方案被废黜又是谁“搅”了局?政府为什么会一而再的对凯雷并购徐工亮红灯?
这与徐工管理层试图“强行冲关”、“绑架政府”就范、挑战政府权威有直接关系。不与潜在购买者谈判,“不改制,不股改”,从被质疑的开始就摆出一副非凯雷不嫁的姿态。在徐工案放在阳光下之后,徐工管理层的态度一直在维护凯雷方面的利益,高层管理者也一直为凯雷能成功收购徐工机械而奔波。
经过几个月的商洽,在旧方案即将失去法律效力的最后10天,抛出的自称是与各级政府协调后达成的新方案仍然不能说服政府,足以说明新方案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慎密研究的成熟方案,笔者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为了避免旧方案流产而进行简单的变通,以为只要在方案设计上作出适当妥协,经过徐州市、江苏省政府的再次“背书”,加上西方的舆论压力,各部委就会买账,他们显然是错估了形势。
为什么凯雷的底限一再突破?
应该说凯雷还是很聪明的,很少站出来澄清一些问题,在大多数的时候他们都采取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可是他们不仅始终牢牢的牵着徐工集团的鼻子,而且它们依然在中国市场上翩翩起舞,一会儿在上海购置上亿元的房产,一会儿又传出要并购四川某石油钻探机械厂,一会则传出要入股山东海化,可谓出尽了风头。
而徐工管理层却遍地灭火,四处了难,既要为凯雷收拾残局,又要千方百计的为凯雷辩解。他们不仅要回应国内民众的质疑和政府的质询,还要稳住凯雷这根“救命的稻草”。徐工方面无论是对公众解释还是向政府汇报都一直强调:凯雷投资仅对控股徐工机械感兴趣。按王民董事长的话说:收购比例下调到50%,徐工花了5个月做凯雷的思想工作。
凯雷作为财务投资基金,控股经营实业并非它的原始出发点,徐工方面为什么要花5个月才能说服凯雷将收购股权比例降至50%?徐工方面欲与凯雷合作的强烈意愿是凯雷方面抬高谈判筹码的根本原因。从开始的不愿调整,到2006年10月下调至50%,以及即将面临的再次调整,足以说明凯雷方面并不象徐工管理层宣称的那样对控制权的坚持。从某种意义上映射出徐工的管理者在谈判中更注重的是凯雷的感受而非政府的感受!
第三方案考验王民的诚信和徐工管理层的智慧
商务部的态度无疑给主导徐工改制的王民董事长泼了一盆冷水,曾经“等凯雷徐工收购案获批之后,我们首先要整合全国的工程机械公司,第一站就是湖南长沙”的豪迈、曾经“如果这次不能通过,我将宣布徐工不再找媳妇了”的自信,曾经“三一的最高领导人还给徐州市委写信道歉”的谎言,曾经“向文波搅了我的局”的无奈,都已成为民众饭后茶余的笑柄。
在2006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的东部之夜上,王民董事长在回答王健林先生提问时强调:“若徐工与凯雷的新方案被否决,届时欢迎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企业前来洽谈合作”,不知道王民董事长是否还记得?不知道王民董事长是否会履行当着数亿计的电视观众许下的承诺?不知王董事长再次读到自己曾经说过的“如果这次不能通过,我将宣布徐工不再找媳妇了”有何感触?第三方案的制订考验着王民董事长的诚信!
不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定律是否会在徐工身上再次验证?!第三方案的制订需要慎重,更需要智慧。政府连凯雷与徐工相互妥协后的方案都不能接受,可以想象由凯雷绝对控股的初始方案就算没有“向文波因素”的作用,国家也不会批准。“悲剧”的再次发生,错的不是国家,不是向文波,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
面对第二方案签订后的种种“狂言”,面对在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时对电视观众的承诺,面对工程机械板块业绩的全面大幅上扬,面对揣摩不透的政治形势,面对3年前的资产评估结果,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法》的约束……,这些都将制约着第三方案的设计和修订。
王民欲将徐工引向何方?
徐工需要改制,徐工改制也拖不起,但是徐工不能为了完成改制而进行改制。作为徐工这艘巨轮的船长,他能把十亿徐工做大到百亿徐工,笔者不怀疑他的经营能力,可是至今为止很难清晰的看到王民董事长究竟想把徐工引向何方?
有徐工的员工问我,徐工的新方案能获批吗?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因为我一贯就反对将徐工以低价卖给外资,但是我一直在想,徐工确实拖不起!徐工要在体制上取得突破才能支撑徐工的新一轮发展。徐工也代表着中国工程机械制造的最高水平,是行业的标杆,同时也关系到数万职工的切身利益,中国需要一个发展壮大的徐工!但是徐工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徐工人自己的手中。
笔者在看完薄熙来部长接受采访的直播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先生,试图了解他对商务部表态的看法,他的秘书在电子邮件中表示:向先生在外地出差,他关注到了此事,但不愿意对此事发表过多看法,只是祝福徐工改制一路走好!
新作推荐:《徐工:追随凯雷还是另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