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博客谈两会
――厂校联合办学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演越烈,大学生真的就那么难就业吗?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大学生、研究生越攒越多,大学生就业是不是会更难?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并不真难,因为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成因很多,但根源并不复杂。主要原因一是现行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就业传统观念没有转变。只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之根本,就业并不难。今年人代会,我针对大学生“就业难”提出两点解决建议方案,一个是设立“厂校联合办学”的教育机制;另外一个是推行“自由学制学分制”(《为大学生“就业难”支招(2)》将详细论述)。
什么是厂校联合办学?
顾名思义,“厂校联合办学”即厂家(并不限指企业,也包括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等)和学校根据厂家未来发展需求,联合定向招考,定向教学培养,最终厂家包揽合格学生的就业,实现高等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实现厂校联合办学有如下关键点:
(1)定向招考。
厂校联合出专业素质考题招考,基础考试委托教育机构。一定程度避开了高考,解决目前高考过分拘谨的现状,实际上解放前清华、北大的招生也是这样,培养出了一大批时代的骄子。因为厂家是以它的利润,长期可持续发展,人才健康发展为目的,它就会对自己的学生负最大的责任,承担所有的风险和利益。
(2)定向教学培养。
厂校共同商定专业的定位、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包括商定培养的方向、标准、人数、时间等等。甚至刚开始不是先开设基础课而是进行专业导论,讲授本专业的未来发展现状是什么?那个方向更具有潜力?本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专业发展的空间在哪里?行业在社会的重要性,包括这个行业的先驱者或者榜样等等,实际上是一种梦想的灌输。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个专业肯定不热爱,没有热爱很难激发其学习潜能。再一个企业领导人一开始就介入企业文化的灌输,重点课程的讲授。解决目前高等教育“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难题,也是对现行教育的矫枉过正。
(3)厂家提供奖学金,并包揽合格学生的分配。
这里面存在竞争机制,厂家不能包揽全部学生的就业,同时外围的不是厂校联合办学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同样可以参与到该厂家的就业竞争中。
(4)国家和社会必须承认其学制和学历。
教育部门不应该设置那么的多条条框框,社会也必须对此有足够的宽容度,承认厂校的教学大纲,承认这种学制和学历。厂校联合办学必须得到形势的认可,否则改革仍然会被边缘化。
(5)国家搭建厂校联合办学平台。
教育部门从各行各业中选拔一批有热情,有意愿,有培训水平,有一定实力的试点单位进行厂校联合办班,考生可以通过择校的方式自由选择就读这类学校。
实际上“厂校联合办学”已经存在,很多职高甚至高校已经取得探索性的成功。皇明现在正与山大、石油大学积极磋商如何厂校联合办学,像皇明这样积极与高校尝试合作的企业不在少数,不少用人单位正承担这部分职能,这不仅浪费社会资源,社会也损失了不少人才。如果教育机制能够改革,将缩短人才培养期(大学四年,用人单位回炉再造至少一到两年),大大降低社会资源。
有人可能会说,何必用这种方式直接教育产业化就好。但教育事业是社会事业,类似于公益事业,既然是社会事业,就需要人文和人性化,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公共投资。如果教育的学生一无所用,根本养活不了自己,怎么办?社会需要帮助这部分群体。虽然教育产业能够是能解决现行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但教育产业化可能会急功近利,也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事实上教育本身是社会化,教育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产业化。
我推荐阅读的文章:
n
沉重的“地球”奖杯
n 挪威电视台:2032年中国将成世界“巨无霸”
n 10年内把电、燃气热水器赶出市场!
n 多少人仅用一只眼看中国?
n 天价还是无价?——假如让后代来定当今油价
n 太阳能行业没有“休克鱼”
n 银行行长在德国受“节能教育”
n 联邦德国“给房子穿棉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