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在京开幕
【北京消息】第五轮北京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8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开幕,中国、朝鲜、美国、韩国、日本和俄罗斯代表团出席开幕式。本轮会谈主席、中方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主持会议。
武大伟说,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就落实共同声明的措施和起步阶段各方将采取的行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此后,各方继续以多种方式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朝美进行了深入的双边接触,这些努力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更加成熟的基础。各方重聚北京,继续就落实共同声明的起步行动和工作机制交换意见,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方在过去两次会议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努力,使本次会议成为落实共同声明的良好开端,成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中的一个新起点。他表示,中方愿与其他各方密切合作,为实现本次会议的目标做出建设性的努力。
据报道,开幕式后举行了全体会。各方团长在坦率、务实的气氛中就有关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主张,一致重申了坚持六方会谈,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的意志和决心,表示要以积极认真的姿态进行会谈,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争取就落实共同声明起步阶段的行动达成共识,不断推动六方会谈进程。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第五轮北京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的“终于召开”,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一点,远在华盛顿的美国保守主义决策层恐怕是“点滴在心”。
●武大伟的“开幕词”后,这有如是对希尔“机场讲话”的全面回应。
事实上,“这种不容易”从武大伟的开幕词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蛛丝马迹”。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武大伟说,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就落实共同声明的措施和起步阶段各方将采取的行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此后,各方继续以多种方式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朝美进行了深入的双边接触,这些努力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更加成熟的基础。各方重聚北京,继续就落实共同声明的起步行动和工作机制交换意见,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方在过去两次会议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努力,使本次会议成为落实共同声明的良好开端,成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中的一个新起点。
真实的情况就是,当拿到武大伟的“开幕词”后,我们有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这有如是对希尔“机场讲话”的全面回应。
●正确理解“第二阶段会议”“有意义探讨”的真正含义
在昨天的点评中,在焦点点评部分,我们曾经特别关注希尔的两句话(一,希尔表示“此阶段会议非常重要,我们都清楚要实现什么目标,都希望会谈取得成功。”;二,他说:“真正的成功,是完全落实9.19共同声明,而不只是开始会谈。”),我们也曾经高度评论这两句话,称其是大实话,是将世界风云“尽收其中”的大实话。
显然,对比美国代表团长“着眼全局”的大实话,“放眼世界”的中国代表团长似乎“也在实话实说”:
其一,什么是“......第二阶段会议就落实共同声明的措施和起步阶段各方将采取的行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要正确理解“第二阶段会议”进行“有意义探讨”的真正含义,就必须从“第一阶段会议”说起、甚至从“919共同声明”说起。
下面,我们先来回顾《共同声明》的具体内容。
资料:朝核六方会谈《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
【东方档字NO.200509190261】新华社北京九月十九日电第四轮六方会谈十九日发表《共同声明》,声明全文如下:
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七日和九月十三日至十九日,中国、朝鲜、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在中国北京举行了第四轮六方会谈。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朝鲜外务省副相金桂冠、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韩国外交通商部次官补宋旻淳、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阿列克谢耶夫、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希尔分别率团与会。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主持会议。
六方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出发,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在前三轮六方会谈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务实的会谈,达成如下共识:
一、六方一致重申,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
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
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韩方重申其依据一九九二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一九九二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应予遵守和落实。
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并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
二、六方承诺,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相互关系。
朝方和美方承诺,相互尊重主权,和平共存,根据各自双边政策,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朝方和日方承诺,根据《日朝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历史和妥善处理有关悬案基础上,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三、六方承诺,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
中、日、韩、俄、美表示,愿向朝鲜提供能源援助。
韩方重申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日提出的有关向朝鲜提供二百万千瓦电力援助的方案。
四、六方承诺,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
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
六方同意探讨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途径。
五、六方同意,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上述共识。
六、六方同意于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五轮六方会谈,具体时间另行商定。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第四轮六方会谈”没有失败的原因是华盛顿做出了实质让步、这从《共同声明》的内容上不难看出。
●“919共同声明”的特殊意义
对“919共同声明”本身,及其特殊意义,我们想强调这样几点:
第一,《共同声明》共有6条,声明的真正核心是“第一条”和“第五条”。
第二,声明的长远目标是“第四条”;
第三,可圈可点的是“第六条”;
第四,我们认为,对布什主义的朝核政策而言,随着那份“共同声明”在历经四轮会谈、穷尽两年光阴,在2005年9月19日才得以签定,一定有种“时光倒流”的感受。
●“共同声明”提到的一份协议、一座轻水堆,足以令人感叹时光的倒流
我们注意到,“第一条”提到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这样一份文件。这是于92年、朝鲜半岛北南方代表在“板门店”交换双方总理签字的《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文本之后生效的一份文件。其中,“第一条”中还写明:“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并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
显然,就是“共同声明”提到的一份协议、一座轻水堆,足以令人感叹时光的倒流。
众所周知,94年,克林顿政府与朝鲜经过艰难谈判达成“核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也是朝鲜承诺放弃核计划,而由美国负责为朝鲜建设发电用轻水反应堆电站。为此,“美日韩”一起成立了一个所谓的“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并以这个组织的名义、在朝鲜咸境南道开工建设新浦轻水反应堆。为此,克林顿还差一点实现了访问朝鲜。
而到了02年,也就是小布什上台后,全面调整了克林顿的全球战略,在布什的战略中、朝鲜半岛被安排为一个“不定时炸弹”的角色,因此,“核框架协议”也就被立刻撕毁、朝鲜也随之解除了“核冻结”,新浦反应堆也就就此下马、并被扔在那成了一个经常出现在世界媒体版面中、曝光率极高的“烂尾工程”。
显然,就凭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就足以证明这么一点,即:“919”时,布什政府的确做了让步,但是,我们想指出的是,这种让步都是“相对布什主义”而言的,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布什政府当时所做的让步,本质上不过是让其朝核政策“暂时”退回到了布什“攻打伊拉克之前的水平”、回到了克林顿时期的“法律层面”。
换句话说,就“法律层面”而言,是退到了朝核危机爆发的2003年之前,退到了94年签署日内瓦“朝鲜核框架协议”的基本面,甚至也退到了“已经面世”15年之久,92年签定《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基本面”。
●“本质上”而言,“共同声明”不过是各取所需的中美,为了“避免六方会谈完全破裂”而发表的
尽管如此,东方评论员认为,如果“朝美”双方在签定“919共同声明”后,果真能做到“从头再来”也不是件坏事。可问题在于,问题远不这么简单。因为“共同声明”本身就是一份“什么立场都说了、但什么立场都没有明确”、“本质上”不过是为了“不让六方会谈完全破裂”而发表的“共同声明”。
在我们看来,当时负责“捉刀”的北京、显然采取了一种将“六方”中的“主要观点”全部塞进那份“言词极其模糊、各方可以尽情解读”的“共同声明”、从而“变相地”将“第四轮六方会谈”进行“展期”、并以“第五轮六方会谈”的形式给确定了下来。
●在签定《共同声明》时,“六方”心里都明白:它是个“需要将来继续谈判”“未来目标”
那么,北京又是如何进行“展期”的呢?前面说了,《共同声明》中可圈可点的是“第六条”,原文是:六、六方同意于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五轮六方会谈,具体时间另行商定。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个“第六条”,正是有了这个“第六条”、才在“技术上”切实保证了“六方会谈”的继续。
其实,在签定《共同声明》的同时,“六方”心里都明白,“共同声明”中的“主要内容”、远不是一个“现实成果”、恰恰是一个“需要将来继续谈判”“未来目标”、特别是一个需要各方,特别是中美“各自寻找”、或者“各自制造筹码”,之后,再来谈的“未来目标”。
事实上,“共同声明有”之所以能够达成协议,就在于05年“六方会谈”中的五方、特别是北京和华盛顿这两上真正的棋手、都在为争取态度非常重要的韩国、而做着最后的努力。
●战略注意力全在中东的华盛顿,何以要立刻对朝鲜实行金融制裁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本质上讲,“共同声明”不过是为了“第四轮六方会谈”的“休会”找的一个台阶而已。也正因如此,“在法律上”、朝核政策被迫回到克林顿时代的布什,在“共同声明”的第二天,在“技术层面”立刻开始回归布什主义,这表现在布什一边在电视讲话中高度赞扬“共同声明”,而另一方面,却通过对朝鲜实行金融制裁,立刻开始为“再谈未来目标”抓取筹码。
也就是说,战略注意力全在中东的华盛顿,也就成了“共同声明”的第一个杯葛者。
●对中美俄而言,“共同文件”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朝核问题
事实上,对中美而言,甚至对俄罗斯而言,“共同文件”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朝核问题,这些带“核”字的名词,对这些核大国而言,本质上都不过是“虚”的,是可以放在桌面上谈的,“实”的东西、或者需要避开日本暗中谈的东西,放在第四条(四、六方承诺,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显然,只要中美俄能够谈得好,那么,在“共同的东北亚利益”下,与日本都有领土问题的“三核大国”(美军绝不愿意撤出日本),尽管有太多的战略冲突,但也很容易谈出一个比现行东亚雅尔塔框架还要严实的东北亚安全框架来,从而将日本始终当作一只经济动物、牢牢地锁在里面。
事实上,在胡锦涛主席去年四月访美时,这也正是我们一再强调:如果伊朗问题谈得好,那么,中美有关日本战略定位的战略对话、就可能提前进行的原因。尽管我们始终认为朝核问题“不可能”在伊核问题之前完全解决。
●出于“有可能被他人暗中定位”的危机感,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打出了一记漂亮的组合拳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也正是出于“有可能被他人暗中定位”的危机感,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抢在胡锦涛访美前后,分别瞄着钓鱼岛、独岛,实际上也就是瞄着中日关系、美日关系打出了那套夹带两路拳风、事后看效果非常不错、我们称之为“调整尝试”的“组合拳”。
●朝核六方在为自己“寻找”、或者“制造”将来“再谈”的所需“筹码”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不论是胡锦涛主席访美、中美元首间的你来我往;还是小泉纯一郎瞄准机会找出的那套“组合拳”;如果仅局限于讲解朝核问题,那么,这都可以说是中美日在为自己“寻找”、或者“制造”将来再谈的所需“筹码”。
事实上,自胡锦涛主席访美、小泉纯一郎打出那套组合拳之后,仅在胡锦涛访美的2005年4月份中,为了筹备“第五次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为了实现各自的“未来目标”,朝核六方、特别是“中美俄”这三家同时还具有“伊核资产”的大国,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狠抓筹码。
●中美的“拳脚”开始在中东、中亚、东亚一齐翻飞
在我们的《环球备忘录》中,仅在2005年4月份,也就是胡锦涛主席结束访美的第一个月,彼此的“拳脚”就在中东、中亚、东亚一齐翻飞。以中东为例:
第一,胡锦涛主席在结束访美、飞到沙特,就在美国这个中东盟友的土地上,第一次阐述中国的中东政策,并以中国的和谐理念公开批华盛顿的中东霸权,单边主义,从而开始向中东国家“公开展示”中国的中东政策;
第二,伊核问题作为主要话题,因胡锦涛主席在华盛顿与布什“谈得不那么好”,因此,在自己的元首一离开美国,中国的政府部门就立刻宣布了一项与伊朗大规模经济合作计划,包括第一次公开宣布“中国将用欧元向伊朗提供大笔买方信贷”的动作,这一金融方面的“战略宣示”,也“狠狠地恶心了”欲拉欧盟金融制裁伊朗的华盛顿一把。
●拉氏在被迫走人的那一刻,之所以“可以”留下一份“备忘录”,绝非一时之作,而是因为他“一直在做”
第三,美国开始放风,说伊拉克有可能爆发内战;此外,华盛顿还表示“愿意与伊朗坐下来面对面地谈伊拉克问题”、但“只谈伊拉克”。请注意,当时,拉姆斯菲尔德-切尼轴心仍然牢固,布什仍然在发誓“根本不考虑撤掉拉姆斯菲尔德”。拉姆斯菲尔德仍然是中东政策的决策者。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拉姆斯菲尔德之所以愿意与伊朗坐下来面对面地谈“伊拉克问题”、且“只谈伊拉克”,其“实质”在于:拿“如果美国撤出伊拉克”、在伊拉克爆发内战之后,那么谁能控制伊拉克?”的问题、去主动挑起、并激化中东地区的宗教矛盾、并以“中东大乱”来威胁为中国宣示中东政策“提供讲坛”的中东国家。
现在看来,拉姆斯菲尔德在被迫走人的那一刻,之所以“可以”留下一份“备忘录”,绝非一时之作,而是因为他“一直在做”。显然,这份备忘录的核心理论(伊拉克大规模内战威胁中东国家)、至少在去年4月份时、在胡锦涛主席离开华盛顿之后,拉姆斯菲尔德就已经开始进行“公开实践”了。
●朝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中,一定包含有“确定日本角色”的相关内容
事实上,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从来就没有将“两核”分开,而是从来都将其视之为一付翘翘板的两端。其中,伊核问题是事关全球格局定位的,事关“中欧俄美”全球角色“重定位”的,或者说是事关美国角色最终定位;而朝核问题则是事关东亚格局、西太洋格局重定位的,或者说是事关中美战略关系定位,事关日本的战略角色最终定位。
可以这样讲,朝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中,一定包含有“确定日本角色”的内容,尽管不一定写得那样明白。显然,要做到这一点,办法就是由“中俄美”共同谈出一个“东北亚安全框架”。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说是“谈”,其实是“边打边谈”,而且是围绕着中东多边框架建立的具体进程,实际上也就是“伊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具体进程、而“边打边谈”。
●对“这种命运”的惧怕,骨子里比小泉更加右倾的安倍,做了两件事
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前面那句话:只要中美俄能够谈得好,那么,在“共同的东北亚利益”下,与日本都有领土问题的“三核大国”(美军绝不愿意撤出日本),尽管有太多的战略冲突,但也很容易谈出一个比现行东亚雅尔塔框架还要严实的东北亚安全框架来,从而将日本始终当作一只经济动物、牢牢地锁在里面。
事实上,对“这种命运”的惧怕,骨子里比小泉更加右倾的安倍,做了两件事:
第一,继承小泉的“外交调尝试”,通过首访北京、拿到中日关系,在中日关系“回来了”的基础上,正式“开玩”所谓的强势外交;
●安倍企图将“强势外交”尽快推进一个“良性循环”
第二,安倍通过一系列事情(首访北京、缓解中日关系;再抛北方四岛与俄平分论调,缓解日俄关系;再访欧洲、向欧盟靠拢,首访北约总部,就是不同意向阿富汗增兵;始终没有去美国、没有去“美日”军事同盟“总部”,并让手下一再攻击美国伊拉克政策,与华盛顿的、“与全世界做对的”伊拉克政策保持距离),从而进行两面、甚至三面、四面下注,一方面意在大国面前拉抬自我价值,一方面也想“借此”去激化“中欧俄美”、特别是中美间战略矛盾,从而在更高层次玩强势外交,企图将自己旨在“让日本参与制定世界规则”的“强势外交”、尽快推进一个“良性循环”;
●安倍的这一套,显然遭到华盛顿的率先反击,华盛顿重新回到“919共同声明”的基本面
然而,安倍的这一套,显然遭到华盛顿的率先反击,真实的情况就是,在中东局势逼迫下的布什政府、宁可自煽耳光,重新回到“919共同声明”的基本面,愿意在放弃那一“金融技术”,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出现“可喜的局面”,就是对日本保守势力“最严重的警告”。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华盛顿发出这一严重警告的背景“非常复杂”,根据我们的观察,中美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某种默契”的。
由于截稿时间的关系,对这一话题,我们将组织多个领域的评论员,在明天的东亚部分继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