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在新时期要打赢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恐怕就是“兵马未动,装备保障先行”了。
2005年8月24日,参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两栖登陆作战实兵演练的中国海军陆战队两栖装甲修理工程车(后)与装甲输送车(前)实施泛水突击。摄影:新华社记者查春明
装备完好率是衡量装备战斗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总装装甲兵某研究所第五研究室致力于提高我军新型装甲装备完好率,为我军“真打实备”提供切实保障。历经3年努力,使我军装甲装备完好率达到惊人的97%,真正使我军装甲部队能够做到随时能战、战则必胜。前不久,总部机关表彰了他们的经验做法。研究所为该室报请了集体二等功。☆
普查装备——每年累计行程环绕地球一周
——大漠无垠,戈壁流火。新疆某装甲团驻训场。年近六旬、刚从宁夏某部维修现场赶来的五室女专家臧敏高工,带领“专家服务队”和年轻的战士一起爬战车、钻坦克,一项项检测故障,一道道排除,保障了军事演习的顺利完成……
2005年8月24日,中方轮式装甲修理工程车在滩头急驰。当天,参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的中俄两军部队在山东琅琊台地区举行了两栖登陆作战演练。摄影:新华社记者查春明
——雪域高原,空气稀薄。五室55岁的老高工闫存金大口喘着粗气,步履艰难地奔走在西藏某装甲部队射击演习现场,逐辆对装备的炮控、火控、电器等项目进行细致检查,还对一些故障车辆进行了紧急抢修,并指导部队出色完成了高原射击试验……——胶东半岛,大雨如瀑。通往“和平使命-2005”中俄重大军事演习现场的路上,修理工程车陷进了泥沼之中,五室高工关辉带领几名维修专家跳下车,顶着狂风暴雨,喊着号子,硬是把抢修车推到了现场,及时恢复了10余台装甲车,解决故障近百个……
为了提高我军新型装甲装备的装备完好率,从2004年开始,在总装通保部装甲局的鼎立支持和指导下,这个作为我军惟一从事装甲装备上装部分专业领域内的论证、使修、试验等任务的综合研究室,连续3年组织“专家服务队”上高原、下海岛、走戈壁,足迹遍布全军装甲部队,每年累计行程达到4万余公里,相当于每年环绕地球一周,对全军新型装甲装备的上装部分进行了普查和整治恢复。
如果说,现代化的装甲车辆是一种高科技集合体的话,那么它最核心、科技含量最高的部分当属上装部分,它包括火控、火力以及综合电子系统等。据了解,装甲车辆最容易出现故障的部分恰恰就是上装部分,部队最怕的也是装甲车辆的上装部分出故障。因为,装甲车辆的上装部分一旦出现故障,就意味着它只能是一种运输车辆,而不是战斗车辆。
值得欣慰的是,3年来他们先后整治恢复主战装甲装备数千辆,整治恢复保障装备近千辆,整治恢复应急部队装甲装备数百辆,使我军新型装甲装备的完好率达到惊人的97%。在检修过程中,他们还摸索出了由过去的预防性维修向巡修、专修相结合的新路子。☆
服务部队——培训全军装备维修人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五室的专家深知这一点。
近年来,列装部队的新装备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复杂,而相应地配套维修设备和维修手段却没有及时跟上,有些连基本的教材和装备技术文件都没有。一些配发了新型装甲装备的部队在进行维修人员培训时,甚至不得不使用老式装备的维修教材。
为尽快扭转这个局面,该室科研人员主动承担起了此项重任。不同车型、不同专业、老装备更新换代产品的修理指南都需要体现在文字、图片和幻灯等方面。每次安排编制任务时,大多是几个车型同时下达任务,在筛选提炼的过程中,往往是人人都埋进了复印件、图片和一摞摞待查资料里,但大家不辞劳苦。近3年,他们先后编写了100万字的《装备修理指南》等技术文件,下发给部队。
同时,他们还借装备普查恢复之机,大力开展现场带教活动,3年来,他们走一路培训一路,几乎把全军装甲分队的维修人员轮训了一遍。近几年,仅专门派出专家组为部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就达30余次,深受部队官兵的好评。新装备缺乏专修设备。怎么办?五室的专家记在心里。
一次,该室蔡实高工在某部进行装备调研普查时,发现该部的坦克瞄准镜容易出现“三轴(瞄准轴、激光轴、接受轴)跑偏”的现象,影响了部队的射击精度。而部队没有专用器材,没有专门人才,对此现象经常是束手无策。由于项目小,无经费,很多工业部门和科研单位不予关注。出差归来后,蔡实立即着手组建项目组开始攻关。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一套简便实用的“三轴调校设备”,很快推广到部队。
在多次的赴部队维修保障过程中,该室同志发现:我军某新型坦克在炮管设计上采用了后抽结构,由于部队没有专门的拆装工具,给部队维修保障带来难题。为此,该室女高工连志军和庞继芳、陆虎等科研人员,专门向上级撰写了论证报告,大家齐心合力,废寝忘食,很快研制出“某型坦克火炮身管更换设备”,轻松地解决了部队的这个难题。
据统计,近几年来,该室科研人员结合部队装备的发展现状,急部队之所急,想机关之所想,为部队新型装备配套研制了百余种检测设备,配发部队上万台套,较好地满足了新装备配发部队后对相应检测设备的需求。☆
科技助推——建立平战结合维修体制
东北炮声轰鸣的“战场”,一辆“红军”坦克被穿甲弹击的面目全非,正当参战官兵认为难再修复时,只见3名来自五室的专家,冒着硝烟接近战车,用自行研制的信息化战场综合抢修设备进行紧急救治,一会儿,坦克便呼啸着再次驰骋战场。这是他们实施信息化检测、战斗中保障、战场上抢修,着力提高我装甲装备战场再生能力的一个缩影。
为适应实战抢修要求,他们从实验室走向战场,先后进行了5次大型的实战性抢修试验,在实打实修中提高再生能力。他们研制的战场综合抢修车、轮式装甲工程车,机动性能强,抢修速度快;他们研发的掌上电脑综合评估系统,能通过网卡,把装备的损伤情况及时传输到指挥车上,让指挥部对战场毁伤一目了然,能迅速作出抢修方案,实施战场快速自救和抢修;他们的成果在战场上威力尽显,保障能力十几倍提高,抢修速度明显加快,使装备再生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五室科研人员与部队紧密协作,建立起一种平战结合的装甲装备维修新体制。
当然,维修装备不是五室的全部任务,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高装甲装备顶层设计,以及从战略高度,从维修体制和装备配套角度,进行科学调研、合理论证和研制一系列适应我军装甲装备‘两成两力’建设的配套装备及配件、设备等战备储备方案上。
近年来,该室紧盯世界军事技术前沿,瞄准部队装备建设急需,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针对性极强的科研活动。目前,该室已建成火控系统、观瞄仪器、电气设备、车辆综合电子等实验室,特别是建成了我国陆军首座机动电磁兼容实验室,先后对一系列新型装甲装备,进行了电磁兼容性评定,为武器装备定型并装备部队提供了可靠依据。
该室副主任朱宗平带领项目组,紧密跟踪装甲装备信息化发展态势,在对有关导航系统进行调研了解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历经4年研制成功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甲车辆综合信息采集系统,俗称坦克“黑匣子”,实现了车辆状态保障资源管理信息的采集、输出和输入功能一体化,这套系统的应用,为装甲装备电气平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装甲装备信息化综合保障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据统计,仅近几年,该室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科研成果全部转化为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