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某科研单位每周要举办一次高级专家讲座,然而,个别科研干部却屡屡“旷课”。问及原由:“太忙。”深究下去,发现不少人在“忙于报奖,忙于申报课题,忙于应酬”等等。这一现象引起了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为此开展了“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教育活动,重点旨在纠正“科研中的浮躁现象”。
毛泽东在告诫人们“戒骄戒躁”时,曾形象地把“浮躁”现象比作“墙上芦苇”。仔细分析,有些科研人员的浮躁之风也很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所谓“头重”,就是在科研中有“急功近利”的倾向,紧盯获奖搞科研,追求轰动效应;获奖之后,即束之高阁,对成果转化这样的“下篇文章”不舍得下功夫、用力气。所谓“脚轻”,就是身如浮萍,深不下去,也沉不下去。不是沉到一线了解部队技术需求,不是深入分析制约打赢的瓶颈问题在哪里,而是“关起门来搞科研”,以致出现军事科研与实战需求相互脱节。所谓“根底浅”,也就是急于求成,需“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却耐不住清苦和寂寞,总想“一年磨十剑”;也有人把相当大的精力忙于日常应酬,忙于要项目要经费,忙于评奖项,而在潜心修学、深入钻研上下功夫不够。于是乎,终日忙忙碌碌,几年下来,尽管可能“科研成果颇丰”,但是高质量的原创成果却相形见绌。
细而思之,个别科研人员身上存在的“浮躁”现象,说到底,是一种科研价值观取向的不端正。一方面,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科研政绩观,把握科研攻关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科研创新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人才考评机制的优化,是从根源上杜绝“浮躁”现象产生的法宝。同时,作为科研人员,也要从自身做起,力戒虚浮之气,在“实”字上下功夫。
世界上有一种蝉,它的蛹要在地下生长十七年,然后才羽化成蝉,在树上尽情高歌。自主创新的过程就像“十七年蝉”,结果是伟大的,鼓舞人心的,过程却是冷寂的、艰苦的、漫长的。在探索中笑对失败,在黑夜中积蓄能量,在困境中磨砺斗志,在沉默中奋力挺进,是一切科技创新实践迈向成功的门径。水稻专家袁隆平刚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实验时,那是一片无人喝彩的荒漠,但他数十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终于破土而出,一鸣惊人,成为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利用的领军人物。仅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解决了数亿人吃饭的大问题。
创新时代当谨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永远是科研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