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东青岛开展的我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选拔,将于近日公布结果。作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姊妹篇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在青岛开展下水深潜试验,届时7000米载人潜水器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研制潜水器,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超越6500米纪录,可到达全球99.8%洋底
据《青岛早报》报道,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潜水器长8米、高3.4米、宽3米,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在7000米的深海能承受710吨的重量。
深海高新技术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未超过6500米。中国研制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到达世界99.8%的洋底。
容纳3名科研人员,5小时下潜7000米
据《北京日报》报道,海洋探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每下潜100米就增加10个大气压,且海底能见度极低,环境非常恶劣,人体和普通设备都很难在这种条件下完成沉船打捞、光缆铺设、资源勘探等工作。于是,科学家把海洋探索的重任托付在载人潜水器上。
我国的潜水器外观近似一椭圆形球体,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是一个密闭的玻璃,潜水科学家可以通过这里看到外面的世界。潜水器从海面下潜至7000米深度约需5小时,整个作业时长可达12小时。这种潜水器将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
安保系统学“神六”,潜航员安全万无一失
“7000米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工程师崔维成说:“由于这是我国第一个超深度载人深潜器,项目组对于潜航员的人身安全也予以充分考虑。在设计载人部分时,我们与负责‘神六’宇航员安全保障系统的专家进行了多次沟通。潜水器的载人球壳是钛合金的,其中装配了生命支持系统和两套氧气供给系统,力求万无一失。”
潜航员应是科学家,选拔规格可比航天员
我国从去年开始公开选拔潜航员,选拔规格可比航天员。潜水器潜航员对潜水器的结构、设备、操控和水下情况都要比乘员科学家熟悉。潜航员应该是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甚至是一名科学家,而不仅是普通潜艇的驾驶员。潜航员主要的工作,是在深海环境下保证载人潜水器的正常运行,能够熟练操纵潜水器在指定的海域巡航和作业,同时还要肩负起导航、通讯、轮机、摄影、生命保障、故障修理与维护、医疗急救等工作。
中国潜水器进化史
上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研制载人救生潜水器。典型代表是7103潜水艇,它下潜深度达300米。80年代中,我国开始研制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典型代表是QSZ单人常压潜水器。80年代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研制出8A4水下机器人。它是一台以军用援潜救生为主、兼顾海洋油气开发、具有局部智能的、无人缆控作业型水下机器人。90年代,我国深潜器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1995年10月,在夏威夷附近海域,6000米无人无缆遥控潜水器AUV成功地下潜到5300米。2006年3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了“混合型水下机器人(ARV)”,可在大范围、大深度和复杂海洋环境下进行深海资源调查。2007年,中国自主研制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将下水探秘海底世界。
中国积极筹建国家深海基地
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31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海洋厅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制的国家深海基地立项方案已报国务院审批。
目前,大洋样品库、深海生物基因基地、大洋数据与档案基地等建设都在按计划紧张有序推进。
孙志辉指出,要积极实施中国大洋“十一五”规划,全力抓好国家深海基地建设项目的启动和7000米载人潜器的总装联调。组织完成中国大洋第19航次考察任务,争取在印度洋对热液活动区的调查取得新的进展。深化对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的调查和研究,为中国申请新矿区做好准备。同时,要抓好向阳红9号船改造工程和潜航员队伍建设。
孙志辉强调要加强大洋经费、项目和装备的管理,增强中国深海技术实力,扩大在国际海底区域和深海海域的国际合作,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海底事务中的影响力。
据悉,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总面积约2.517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海洋面积的近70%,地球表面积的49%,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
专家指出,中国应通过实施全方位、强有力的资源勘察战略,完成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等海洋战略资源的矿区申请和承包合同签订,建成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库,做好深海多种资源商业开发的物质准备。(中国船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