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决定向台湾出售各种空空导弹后,中国大陆表示强烈反对。不过,尽管北京对此也许真的是很不高兴,但此事也同时给了中国大陆一个有用的砝码,北京可以藉此向欧洲施压,要求对方解除武器禁运。而一些欧洲军工业巨头巴不得禁运早点解除,想在中国这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防务市场大捞一笔,管他美国对台湾的什么承诺──如果中国大陆攻打台湾,美国将保护台湾。
据《亚洲时报》16日报道,欧盟委员会1989年6月27日以北京侵犯人权为主要理由,决定中断与北京的军事合作,停止对华军售。然而,近几年来,维持武器禁运的做法屡遭部分欧洲成员国挑战,尤其是在2004年至2005年间。
如果人权问题是禁运的理由,那么可以公道地说,禁运在实施近十八年后,似乎并没有实现其官方目标。如果说禁运是为了支持中国向西方式的自由民主转变,这个目标显然也没有达成。
北京常说,欧洲的禁运是歧视中国,因为欧盟国家一直都在向同样被指侵犯人权的国家出售武器,例如沙特或巴基斯坦等。
不要忘了,欧盟对华武器禁运也有豁免的地方。欧盟国家可以向中国出售“非致命武器”,用于民间保护和人道主义目的等。但正如一些分析显示,欧洲武器制造商曾利用这“豁免条款”出售先进武器。
例如,一些欧盟防务公司与中国建立合资公司。据《简氏防务周刊》报道,阿古斯特西地公司(AgustaWestland)和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就涉及向大陆出售新的Z-10直升机。官方认定这种直升机是非军事性的,但大陆军民企业紧密相连,因此这种直升机也同样可以用于军事目的。
美国、日本和台湾还担心,中国大陆于2003年加入的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将有助大陆军方增强在战斗中的协作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大提升武器导航系统的准确度。虽然伽利略属于民用项目,但不只一位观察家指出,北京参与伽利略项目严重削弱了禁运的有效性。
欧盟目前基于八项标准来决定,是否向买家出售武器。这些标准涉及人权、地区稳定、国际恐怖主义、技术落入“流氓”国家的危险、买方的技术能力和军事能力等。
因此,禁运至今仍然有效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东亚和东南亚的地缘战略势力平衡,而不像欧盟官方所说的那样是北京的人权问题。
欧洲内部在国防政策和战略导向方面的分歧,不仅让欧洲和北约决策者们头疼,也让人难以预测其举动。
在欧盟内部,法国和意大利倾向把对华军售解禁,前者是公开表态,后者则比较谨慎。巴黎甚至在2004年1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时,与北京联合对外宣称,禁运过时了,应该很快解除。
此番宣言是在法美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发出的,当时两国在伊拉克战争和世界事务上分歧严重。宣言过后,很多观察家预计,禁运不久后就会解除。
然而,法国和德国这对战略伙伴,近些年来失去了相当多的粘合力,尤其是在2005年默克尔上任德国总理后。由于德国开始与美英在全球安全大事上走到一起,欧盟中的大西洋主义者势力大增,而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和意大利,则在推销欧洲战略自主概念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大困难。
北京自2004年开始就一再呼吁解禁,但今年1月18日,欧盟正式表示,坚持禁运不动摇。
在中国拉拢法德两国的同时,美国也在游说欧洲。而且就目前来看,华盛顿显然成功地将欧洲的关键决策者拉拢到了自己一边,将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新戴高乐主义孤立在外。
另外,尽管俄罗斯与法德有着良好的战略关系,尤其是2002至2005年间还一度是蜜月期,但莫斯科从过去到现在,都非常欢迎欧盟的对华武器禁运政策,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中国不能从欧洲获取最先进的(同时也是昂贵的)武器系统,它就不得不把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武器供应者。莫斯科因此获得两大重要成果:一方面可以获得其军工业急需的金融资源,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北京对它的依赖性。
因此,虽然有关解禁的预测近两年不绝于耳,但并没有变为现实。不过事情还没完,欧洲禁运政策的未来仍是未知数。将对欧盟在这一问题上的决定产生绝对影响的关键事件包括:法国内部的政治变化、德国的地缘政治导向、以及美国促成新的跨大西洋战略同盟的能力。同时,北京预计会对欧洲武器生产商穷追不舍。
全世界都急于想知道法国的下任总统是谁。与希拉克相比,右翼候选人萨尔科奇(Nicolas Sarkozy)以其亲美路线而出名,而社会党侯选人罗雅尔(Segolene Royal)则是典型的欧洲共同体主义者。不过,一位倾向于大西洋主义的法国总统,是否就会放弃巴黎称雄欧洲的古老梦想,这谁也不能肯定。
即使法国在欧洲内部的影响力比以前要弱得多,但有一样是肯定的。那就是,对于以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公司为主的日益发达的欧洲军事产业来说,中国大陆的防务市场太诱人了,它们不可能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