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中国第一个谈话节目惹了谁?
喜欢谈话类节目的电视观众,不一定知道中国的第一个谈话节目是什么?也不一定知道这个节目究竟存在了多久?北京观众应该都看过这个节目,它在北京拥有很多铁杆粉丝。它就是北京一套的《荧屏连着我和你》,已在北京荧屏活跃了16年。直到去年,《荧屏》收视率在北京文艺中心的几十个栏目中,还常常位列前三。据《北青报》报道,它在去年最后一期的收视率是3.8,居北京卫视栏目的前十名。定时收看《荧屏》,几乎成了很多老北京人的一个生活习惯。在电视栏目朝生夕死、朝升夕降的今天,这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史上的奇迹。
另一个奇迹是,《荧屏》的制片人、导演和主持人均为一人,而且是一位女性,她叫田歌,一个行事低调的女主持人。她陪伴这个栏目生活了16年。这在谈话栏目收入日渐清贫的今天,不能不说是另一个奇迹。
然而,这个栏目在今年却悄无声息地死亡了,连一场告别的节目都没有,突然就从北京的荧屏上失踪了。春节前与北京媒体的一些朋友吃饭时,听说过一些蹊跷,因未经证实,也不便在这里透露。不过倒是听说,有一些观众要为《荧屏连着我和你》组织一场默哀会,觉得这倒有点创意,也不知何时开,我是非常想去参加一下的。
喜欢一个栏目总有一些理由,我喜欢它,就是因为它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视角。它每次谈的就是我身边人的生活,是我常常遭遇到的问题。它不走名人明星路线,不曝隐私揭秘,16年来,每周一期,我想那曾给多少人带来过安慰?我算了一下,就是被请进演播现场的观众,也有10来万了吧。在综艺、红娘、时尚、选秀等各类型的栏目轮番轰炸观众眼球、又纷纷风光不再的时候,《荧屏》一直保持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品位。有电视研究者把它称之为“田歌风格”,我看非常准确。正是这种独到的眼光,使北京卫视还有一个保持了16年的品牌。
北京卫视突然自毁一个苦心塑造了16年的品牌,我不知为了什么?我已经听说北京卫视今年要有一些大动作,请了几个大腕主持,如李湘、刘仪伟、杨澜等加盟。有了外来的大家闺秀,就不要自已的小家碧玉了?我想这恰恰证明了如今电视台的短视。看电视挑主持人的年代早已过去了,越是在各电视台晃荡的大脸,越是看了让人生厌。我看那些四处蹦哒的主持人,带给电视台的不过是一些小道消息,除此之外,并未听说有谁创造过什么收视奇迹。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让这些电视台患上了“名主持依赖症”,一旦人去,刹时楼空。难道吃了这种哑巴亏的电视台还少吗?为什么我们的电视台就不长点记性?
电视台的品牌,其实就是指某个电视栏目的影响力和观众忠诚度。一个好的频道,肯定要有很多定位不同的栏目,才能真正做到锁定观众。电视台有什么资产?不就是一些有着年头与口碑、又能保持稳定收视率的栏目吗?将这样的栏目毫无理由地停掉,不仅浪费了本就宝贵的媒体资源,也损害了观众的利益。反正是国有资产,停了就停了呗,没有哪个人的腰包会因此受损。
如今,电视台盲目追求时尚创新,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忘记了今天最忠实的观众,并不是那些小资白领,而是那些每天油盐酱醋的百姓。在电视圈叫好的栏目,观众不一定认可。而观众认可的栏目,某些所谓专业的电视人不一定看上。观众在寻找,电视人也在寻找。观众寻找的是为他们着想的节目,而电视人想的是如何让圈内人叫好,他们心中从来没有真正装过观众。他们要的是大牌和脸面,观众早被他们忘到爪哇国去了。最后,电视台常常落得老品牌死了,新品牌还在蹒跚学步的结局,那真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反正电视台挣钱容易,再继续造呗!
中国电视向何处去?这确实成了每个中国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它虽然受到互联网这样那样的冲击,但它依然对构成一个国家的公众心理基础、文化基础、及经济和政治形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依然是很多人寻求生活意义的一个重要媒介。它的方向也就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方向。所以,今年两会,电视向何处去,也成了两会委员议论的一个焦点。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我很赞赏梅葆玖先生等50多位老艺术家,联名签署的反对电视庸俗化的提案.终于有人站出来为电视观众说话了!这些老艺术家们是真正有艺术良知的。真希望我们的电视人中也多诞生一些这样唱反调的人,那中国的电视业就有救了,中国民众的精神也有救了!
我为我自己悲哀,也为北京的电视观众悲哀,我们终究失去了一个有着独立人文品格的好栏目。我不知道,等待我们的将是怎样一个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荧屏世界。但是,我知道,荧屏再也不会连着我和你了……这样也好,我们就常常在新浪博客见吧!
听说这个栏目停播之后,还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栏目奖”,一个死去的栏目能够获奖,也算一份难得的殊荣了。祝福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