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7日,英国王储查尔斯一席简短的话语,让西式快餐老大——麦当劳着实经历了一次“重量级”的地震。王储在参观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的帝国学院伦敦糖尿病研究中心时,对营养师说:“你对麦当劳有什么研究结果?你尝试过将它禁止吗?这就是关键。”
言语中似有透露“封杀麦当劳”之至关重要性。
麦当劳随即对此作出反应,麦当劳产品已经作了许多的改变。为了让消费者可以明明白白消费,食品包装上用图表等详细地标示着营养信息与成分;几乎每家店内都设立了营养信息区;推出了营养健康的蔬菜沙拉、补充能量与身体元素的绿色饮品等等。
如此一番论证,自是吸引了媒体与消费者的目光。
昨日,突生心绪,走进了公司附近的一家麦当劳,点了一杯可乐与一个冰淇淋。坐下细细品味,也顺道把店里的食物牌与环境“研究”了个通透。所谓的“营养三步曲”——开放式厨房、营养信息区、产品营养成分标签倒是都有,但是对食物本身是否营养健康来说,却实在感觉不出有何本质性的改变。
最初对麦当劳的印象是从一位美国的华裔教授杨教授处得来的。1988年,杨教授在墨尔本的蒙纳时大学(Monash
)任教,与我闲聊中,谈起美国精神的实质:高速公路、高科技、加上麦当劳。能在“三大美国精神”中占上一席之地,我对这个“洋快餐”的理解似乎有了稍许微妙的变化。“麦当劳”能风靡全球,坐上快餐业的龙头宝座,也确有它一定的道理。快捷周到的服务、食用简便、能量充足等等都成为它“傲视群雄”的独特优势。在以“快”为主打节奏,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一份香喷喷的快餐,确是恰倒好处,适逢其时。
峰回路转,进入21世纪后,“营养健康”成为主旋律。人们开始越发注重生活的品质与饮食的健康搭配。西方快餐盛世似乎也在慢慢地消退中。
20世纪末,中式快餐在澳洲也开始崭露头角。澳洲的街头,一夜之间悄无声息地多出了许多中式快餐店。这些快餐多以中式“面屋(Noodle
Bar)”的形式出现,各式各样的面条:炒面、炒米粉、炒牛河;蔬菜的、鸡肉的、牛肉的、海鲜的。无论怎么样的做法,面条都会配上蘑菇、青菜等营养丰富的蔬菜,保证营养的均衡。
就连一个认识的老朋友,1995年,在我的公司楼下(那时,公司办公楼还在St.Kilda
608号)开着西式的咖啡吧,主要卖新鲜的三明治和面包之类的,因为临着大大小小的办公楼,生意特别红火。可是,2001年,他结束了原来的生意,跑到Frankston开了一家中式面屋,笑呵呵地跟我说:做餐饮业,也能宏扬咱中国的饮食文化!
是啊,咱们的中式快餐要让西方人普遍接受,依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但中式快餐的营养模式与西式快餐的较量中,绝对有着强大的竞争砝码。无论是营养专家机构,还是普通百姓,都开始意识到西式快餐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中,西式快餐中的“暑条”便高居榜首,成为垃圾之最。更有美国导演斯柏洛克根据自身体验,吃了一个月的麦当劳后,体重暴涨、肌肉松弛、肝脏受损等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拍摄了一集名为《特大号的我》的纪录片,更是让人情不自禁的对此类食物产生“敬而远之”的念头。
我这个经营过中医诊所多年的人,历来对油炸食品就不感冒,因此,对麦当劳之类的西式快餐也没有太多嗜好。以前跟公司同事聚餐时,在民主投票决定去什么餐厅时,西式快餐的喜好者总会败下阵来,少数服从多数,到中式餐厅享受一番营养美食。
有着如此多的支持,我期待着,有一天,我们的中式快餐能席卷全球,成为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中国文化现象。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来实现这个愿望。普通消费者也好,饮食业专家也好,饮食界企业家也好,研究出一个经营模式,将我们的“中华健康美食”推向全世界的人们。希望每一个人都吃得快乐,而且吃过之后,身体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