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防科工委今年年初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黄强回答记者问题时表示:“中国具备制造航空母舰的能力,但具体什么时候制造目前还没有定。”黄强还说:“我国今后将适时亮相一些有威慑力的新型尖端武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平。”
发言人黄强的表态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随后的所有报道中,人们没看到任何新鲜言论。在此之前,在西方媒体上,“中国已经拥有航母”、“中国建造的会是大型航母”、“10年之内,中国将拥有4艘航母”等惊世骇俗的猜测,已经泛滥成灾……在中国人自己还不知道是否要建造航母的时候,西方一些人已经为中国“造”出了一支又一支航母战斗群。这些为中国“造”航母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造”出的航母是什么样子?其意何在?
美国安全研究学院副教授斯托里:“中国航母早已下水”
“中国第一艘航母已于2003年完工,排水量为4.8万吨,可搭载24架战斗机,每艘造价48亿元人民币”;“中国将使用自制航母对付美国航母”……多么耸人听闻的“新闻”!频频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这些言论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国安全研究学院副教授伊安·斯托里。
“哪个时髦就研究哪个”
如果将伊安·斯托里称为“军事专家”,不少人都会嗤之以鼻。这得从他的人生和学术经历说起。
斯托里出生于英国纽卡斯尔市,毕业于英国赫尔大学,获历史系学士学位。大学毕业没多久,他就厌烦了泡在故纸堆里研究历史的日子。看到当时的国际社会煞是热闹,他转攻国际关系学,先后获得日本国际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和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
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后,斯托里跑到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讲授亚太地区安全和澳大利亚国防政策等课程。因表现突出,一段时间后,他被提拔为迪肯大学国防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防战略研究课程班”的班主任。
不过几年后,斯托里又厌倦了学校生活,遂于2004年3月跑到美国,加盟位于檀香山的亚太安全研究中心,将亚太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没多久,他又跳槽了——现在,斯托里变成了美国安全研究学院的副教授,主讲东南亚安全事务方面的选修课。
“跳槽”就像换衣服一样频繁的斯托里,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是“三心二意”,总是“哪个时髦便研究哪个”。近几年,眼见中国问题成了国际关系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他便一头扎了进来。
炒作“中国航母”的“专业户”
文如其人,斯托里有关中国的言论也“耐不住寂寞”,以耸人听闻见长。
从2002年开始,斯托里连续推出有关中国的专著,如《中国威胁:想象,神话和现实》、《龙的回归》等,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呼吁美国采取措施,应对迅速崛起的中国。据说,他现在正忙着撰写专著《东南亚和中国的崛起:寻求安全》。
2003年12月,斯托里在美国海军作战学院的报刊上发表了《中国的航母雄心:从传闻中寻真相》一文,其中渲染说,中国启动航母建造计划,将使该地区产生一种担忧——一支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将被看作是一种威力巨大的作战力量投送工具,它将加重有关方面对中国试图用武力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并成为地区军事强国的担忧。“如果中国开始使其航母战斗群形成作战能力,台湾海峡两岸和南中国海的战略平衡将会发生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航母战斗群的出现,将对整个东亚地区,尤其是对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敲响‘警钟’,并对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海上作战策略产生影响。”
此文一出,立即引发了西方国家围绕“中国航母计划”的新一轮争论,一些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纷纷发表文章或著书立说,从中国建不建航母、建什么样的航母、造成什么样的威胁等多个角度炒作“中国航母”。而斯托里则凭借这篇文章,差点获得在美国军界颇有影响的“水面海军文学奖”。从那之后,斯托里俨然成了“中国问题专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对“中国航母”的研究。
杜撰中国建造航母“两段论”
2006年6月,斯托里又“前进”了一步,发表文章大谈“中国的航母计划”,并提出了中国建造航母的“两段论”:
第一阶段,研究外国技术。斯托里声称,中国购买了多艘退役航母,目的是用于研究航母零部件。1984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购买退役的“墨尔本”号航母。对此,斯托里在文章中写道:据澳大利亚海军消息人士称,中国工程师对“墨尔本”号上的蒸气弹射装置尤其感兴趣,甚至要求澳方提供操作手册。据说,中国海军通过参考“墨尔本”号的设计,已在北方某海军机场建造了模拟飞行甲板。中国海军空降部队还在这个飞行甲板上进行了大量的飞行测试。改进后的飞行甲板采用了中国自行设计和开发的光学着陆系统。费舍尔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混迹了两年,一直没找到称心的工作。直到1983年,他才在美国亲保守派的重要智囊组织传统基金会谋到一份差事。该组织从不避讳自己的保守特色,一贯强调美国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这种立场与费舍尔不谋而合。
费舍尔在传统基金会找到了用武之地。为引起顶头上司和大众的注意,本来对军事问题一窍不通的他,开始埋头研究核武器和航母。他以亚洲为研究方向,而其中的重点,则是中国军事。他总是绞尽脑汁地将论文标题和内容写得耸人听闻,以期获得最多关注。他曾发表题为《高科技引进与解放军现代化》的文章,将中国军队正常的装备更新换代和技术发展,说成是“将威胁世界安全”。
借助传统基金会的影响力,费舍尔渐渐小有名气,不时被一些学术团体请去发表演讲。但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军方和媒体最关注的是苏联,亚洲军事问题属于冷门领域,费舍尔因此一直难有“大动作”。苏联解体后,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逐渐被视为“对美国的最大威胁”。费舍尔终于“时来运转”,粉墨登场了。
1999年,费舍尔出任美国众议院共和党政策委员会高级分析员,主攻中国军事和贸易等战略问题。他的工作就是将研究结果提交众议院选举委员会,告知国会大员们“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威胁着美国”。这种身份,使费舍尔迅速蹿红。他接二连三地向媒体爆“独家猛料”,《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简氏情报评论》等媒体竞相刊登他抛出的“重磅炸弹”。比如,2001年3月,美国有媒体称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暴风雪”超高速鱼雷。费舍尔立即就此展开评论:“这是一种依稀可见的威胁!这种鱼雷的航行速度在200节左右,是普通鱼雷的5到6倍,特别适于攻击航母之类的大型水面战舰。”
在《中国新型战机挑战美制空权》一文中,费舍尔说,中国大陆近年来购买和自行生产的新型战机将成为解放军的“撒手锏”,并已经对美国空军在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制空权形成巨大挑战。
叫嚷“警惕中国航母威胁”
最近几个月,费舍尔又找到了新的“兴奋点”——拿所谓的“中国航母计划”大做文章。
去年11月7日,费舍尔发表《中国航母计划最新情况》的长篇分析文章。“是的,没错,中国迫切需要航母”,他在文章的开头便点明了主旨。接着,费舍尔开始渲染“中国航母计划”:“今年(2006年)10月在法国举行的国际海军装备展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俄罗斯同意向中国出售2架苏-33舰载战斗机。这一数量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提升到48-50架。这些飞机可以武装3个航母战斗群……假如中国购买的这些战斗机获得俄方提供的升级支持,那么,解放军海军主战飞机的性能就能超越美国海军,而中国在其海岸1000英里范围内采取军事行动时,可调用的航母数量将超过美国及其盟友。”
而且,“航母战斗群进入某一海域后,可以在该海域形成空中优势和海上封锁,因此,(中国一旦拥有航母)将对韩国的部分岛屿、菲律宾的岛屿、印度尼西亚的纳图那群岛等形成巨大的威慑。”
费舍尔分析称,中国已经制定了“航母建造计划”:2008年,完成对第一艘航母作战训练舰的修复和改造(这艘所谓的训练舰,就是中国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2010年,建成第一艘新型航母;到2016年,共建成3艘航母,加上“瓦良格”号,中国将拥有4艘满载排水量6万-9万吨级的航母,可以搭载至少12支战术中队。
费舍尔还预测,中国首个航母战斗群编队的机制为:7艘导弹驱逐舰、8艘导弹护卫舰、3艘核动力攻击潜艇、1艘战略导弹核潜艇。7万吨级航母所能搭载的舰载机数目一般为32-64架。中国首批建造的航母将按照大型化设计,可以按64架计算,其中包括18架苏-33、36架歼-10C、4架YJ-200预警机、2架Y12-700反潜巡逻机、4架直升机,作战半径达1800-2000公里……
最后,费舍尔下结论说:中国如果选择了俄罗斯型航母,意味着中国将追随俄罗斯的军事学说,将陆地作战和海上作战相结合,以满足防卫战略需要;假如中国选择发展美国型航母(注:大型航母),意味着中国有更大的战略野心,即能够在东亚之外投放更多的政治军事力量。他声称,中国的航母计划对于任何一个亚洲国家来说,都是“严重威胁”,“作为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倡导者,美国必须警觉这一来自中国的威胁。”
漏洞百出的“证据”和结论
费舍尔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但很快就有西方军事专家指出,稍有军事常识的人就能发现,费舍尔的文章漏洞百出,结论多是主观臆断,“证据”纯属子虚乌有。
造航母不同于造手枪、子弹,不可能在地下室完成,偌大的船体必须露天打造。中国如果真在建造航母,怎么可能躲过美国卫星和间谍的“贼眼”?美国政府会等着让费舍尔先发布这一“惊天消息”吗?
费舍尔的文章发表后,不少媒体和军事迷都质疑: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建一艘航母需要多少年?中国在不到10年时间里建3艘大型航母,可能吗?
尽管如此,费舍尔的言论还是蒙蔽了不少美国人,甚至不少华盛顿官员也认为“这个家伙分析得头头是道”。如果这些美国政界的高层人士也听信了费舍尔的说辞,并据此调整对华政策,必将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平可夫经常回中国,国内不少军事迷都见过他。但是,他的“军事评论家”身份受到了很多质疑。其一,他的观点很不严谨,多属捕风捉影,比如“中国拣来美国导弹残骸仿造巡航导弹”、“中国到乌克兰偷艺发展导弹列车”……在杭州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平可夫又口出惊人之语,称中国军事实力将在20年内赶超美国。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栏目的马鼎盛先生说他“吹”得太玄乎,他马上“宣战”,扬言要亲自去凤凰卫视,“用三五分钟时间”,给马先生“教授入门课程”。
让军事问题专家反感的是,平可夫的立场非常不公正,喜欢帮西方媒体“吹喇叭”。他还多次去台湾,研讨“如何应对大陆军力崛起”。今年1月22日,他还特意跑到台湾,专访了号称“陈水扁亲信中的亲信”的台湾“国防部副部长”柯承亨。两人一唱一和,大肆鼓吹“大陆军事威胁论”。平可夫提醒柯承亨说,日本“今后作为正常国家,武器出口的问题也可能提上议事日程”。柯承亨则马上搭腔称:“如果日本能够出售武器,对于台湾将会非常有帮助。”
“水泥航母”也成“威胁”
平可夫最近一次比较可笑的表演,是推出“水泥航母威胁论”。他在《汉和防务评论》上称,中国在上海青浦建造了一艘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一模一样的水泥航母,“甚至连跑道的划线比例、方式都与美国航母完全一样,甲板上还有几架类似歼-6外形的战斗机模型;舰桥的尺寸、外形也完全相同”。文章认定,这一仿真工程表明,中国正在认真研究美国的航母,具有军事意图。平可夫还分析说:“中国的仿制工作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军事攻击美国航母之道,二是为中国未来兴建航母做相应的技术论证。”
笔者几年前就看过这艘被炒得神乎其神的“水泥航母”。当时,笔者从上海乘坐旅游大巴路过青浦,半路上忽然看见一艘巨大的“航母”停在路边的水塘里,询问车上的导游,导游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这是公园里修的娱乐设施,“逗小孩子玩!”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当时,谁会想到,它在平可夫的眼里,居然成了“军事威胁”。
实际上,平可夫一直在紧盯“中国航母”。早在1993年,他就在日本《军事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大谈“中国发展航母”。后来,他又编造了不少与“中国航母”有关的话题,散布“中国威胁论”。
平可夫针对“水泥航母”的胡言乱语,遭到了中国媒体的一致批驳。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他在《汉和防务评论》的网站上贴了一篇题为《从航空母舰事件看中国的军事透明度》的文章,污蔑国内媒体“对于自身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毫无清醒的认识”,并重复了一遍他以往的臆测之语。
有军事专家称,平可夫不妨亲自去看看那艘“水泥航母”。“航母”内部宽敞的游戏大厅,对他无疑是莫大的讽刺——他声称这艘“水泥航母”“完全仿真”,难道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内部,安装的也是各式各样的游戏机,而非迷宫一样的舱室和复杂的线路?!
从日澳韩冒出的噪音:“搞大型航母,争海上霸权”
多田智彦,日本军事技术研究专家,被评为日本舰载武器评论领域“第一人”。
在2006年5月号的《世界舰船》上,多田智彦发表了《2020年世界的航母势力》一文,称中国曾几次制订建造航母的计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制造1.5万-2万吨级的轻型航母;20世纪90年代,计划建造2艘4.8万吨的航母。但由于没有先进的舰载机等原因,这些计划都没有实现。
多田智彦“调查研究”了中国购买的乌克兰废弃航母“瓦良格”号的情况。该航母与俄罗斯唯一的现役航母同属“库兹涅佐夫”级,长305米,满载排水量达5.89万吨。2004年、2005年,多田智彦两次到大连,“从远处看到,‘瓦良格’号上布满铁锈,没有发现要变成宾馆或是主题公园的迹象”。他猜测说,也许中国已完成了对该舰的研究,开始着手将其修复。乌克兰将其卖给中国时虽已拆去了主要设备,但“中国海军拥有国产蒸汽发动机技术,将其修复并使之能够航行没有问题。即使不能航行,也可以拖到既定海域,作为舰载机训练舰使用”。多田智彦甚至推测说,“正在大连改装的‘瓦良格’号,极有可能被中国作为设计、训练之物加以运用,或许会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训练舰。”
萨姆·巴特曼,澳大利亚海洋战略专家、新加坡防务和战略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是鼓吹“中国航母威胁论”的重要人物之一。
巴特曼在一篇名为《解放军海军扩张对东亚安全的影响》的论文中称:“从短期内看,中国可能购买2.5万吨级的轻型航空母舰;从长期来看,中国可能购买5万吨级的大型航空母舰。虽然没有明显的证据,但能够推断,中国人的第一艘航母应该是大型的!北京已经制定了计划,准备建立一支拥有2-3艘航母的舰队。”
李御宁,在韩国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是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比较文化评论家,等等。
今年1月2日,在接受《韩国先驱论坛报》采访时,李御宁在大约两个半小时的访谈中,谈到了“中国航母”问题:“中国的夙愿就是拥有航母,因为大陆国家要压制海洋国家获得霸权,最需要的就是航空母舰。汉族掌控中国的时间其实不到300年,因此他们有一种被害意识。航空母舰是中国试图称王称霸的象征。我正在观望奥运会之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想写一本‘中国论’。”“中国航母威胁论”必将消散
中国是否需要航母,会不会建造航母,西方一些人为何要无中生有地替中国“造”航母?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和著名军事问题专家宋晓军先生。
记者:国防科工委日前发布消息,肯定中国有能力建造航母。您认为中国具备了哪些制造航母的能力?
宋晓军:从技术层面看,只要具备了较强的造船能力和独立研制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能力,以及成熟的舰载武器技术,就有了建造航母的基础。当然,这还需要国家巨大的财力投入。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造船业创造了1400万载重吨的业绩,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三。其中,所建造的大型船舶占相当大的比重。这表明,中国在建造大型船舶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中国已经独立研制了多种型号的中型水面舰艇,在导弹、雷达、声呐等舰载武器系统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2007年第三代战斗机歼-10的量产及装备部队,说明中国在独立研制由涡轮风扇发动机驱动的战斗机方面,技术已经成熟。这些都是建造航母的成熟条件。
记者:有观点认为,航母是“漂浮的活棺材”,劳民伤财。您怎么看?
宋晓军:简单地说,在加强国防、特别是加强近海积极防御的国防前提下,国家同样要花大量的金钱来建造水面舰艇和岸基航空兵。这些兵力在沿海700公里以外的海上作战效能,远远低于航母的效能。由于航母上的舰载飞机出动率高、反应及时、载弹量大等优势,一架舰载战斗机的作战效能一般是一架同型号岸基战斗机的3倍。另一方面,发展经济特别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更需要一个安全环境。从这个意义讲,发展航母一类的大型装备,是发展经济必要的安全成本。
记者:“中国航母威胁论”从来没有停息过,在您看来,这些恶炒有什么共同特点?
李杰:无论是造谣污蔑,还是恶言相加,都不外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集中火力煽动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航母”产生恐惧和不安;二是歪曲理解中国的海上战略和海军战略,暗示“中国发展航母的决策是其海上战略使然”;三是突出强调“中国急欲研制和建造大型航母”,而不再注重中小型航母。
记者:这些恶炒“中国航母威胁论”的人,怀着怎样的目的?
李杰:首先,他们希望通过大肆炒作和妄加渲染,挑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以破坏中国和平安定的建设环境,迟滞和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其次,抹黑中国,极力营造一种中国在综合国力增强之后,必然走“富兵黩武”之路的定论,借此引发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担忧和不满,使之压制中国,迫使中国放弃研制和发展航母;再次,这些恶炒者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为其各自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国家需求服务。
记者:恶炒“中国航母威胁论”,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
李杰:它会给中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使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增加猜忌,产生不信任。而且,它很可能增加地区甚至世界范围的军备竞赛,引发新一轮建造航母的热潮。当然,这种炒作的最大获益者,将是美、日等国。他们可能借此加紧在亚太地区调整部署、摆兵布阵,最终达成合围中俄的战略目的。
记者:如果中国真的建造航母,国际上会否形成“中国航母威胁论”高潮?
宋晓军:那是必然的。但是,大多数“中国航母威胁论”的指向并不是航母本身,而是以航母作为政治标签来诋毁中国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但是,随着中国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为世界提供的一种新的、和谐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清晰,这种论调必然越来越没有市场。至于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进行反复炒作,恰恰说明它们害怕出现一个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世界”。
航母与国家健康指数
近年来,有关中国是否在造航空母舰,是否该造航空母舰的议论很多、很热;国内如此,国外也如此。
这一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是中国人的海洋意识、海权观念正在苏醒;其二,国际上对这一情况高度关注,有些人甚至神经过敏。
中国人海洋意识的苏醒有其历史和现实背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是从面对西方炮舰开始的,甲午海战之败则是中国传统社会在时代中完全失效和无能的象征。患自海上来,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受。对当代中国而言,中国现在已是一个世界贸易大国,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相当高,对外资源需求也日益增加,东部沿海区域是中国经济的“黄金带”,国家利益与海洋的相关性日趋提高;此外,中国最终实现完全统一也是一个涉“海”问题。中国领导人最近谈到,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这句话或有几层含义:第一,从海岸线的长度、主权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来看,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第二,从中国的经济形态、国家利益与海洋的相关性来看,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第三,尽管中国并不追求“海洋权力”,但中国必须具有捍卫其合法“海洋权利”的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必须成为一个海洋大国。有关中国是否造航空母舰的议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对这一问题,恐怕要有几点基础认识:
第一,一个国家造什么军舰,只要它的建造和运用属于国家主权中的自卫权范畴,按国际公约行事,就具有国际合法性,无劳他人置喙。一个国家自己搞了很多航空母舰,又对别的国家是否搞航空母舰说三道四,道理上是讲不通的。
第二,建造军舰是个很费钱的事,涉及国家整体资源配置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的战略评估。这个问题涉及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涉及国力状况及相关的技术储备能力,涉及国际形势的走向判断,等等。总之,武器系统是根据国家战略目标和需要来发展的,打什么仗造什么武器,是一个基本原则。
第三,要从军事技术的发展趋势上进行评估。在人类的战争史中,军事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武器系统也是不断发展的。一种新的军事技术的发展,使老的武器系统失效或降效的情况是很多的,与此同时,新军事技术使老武器系统增效的情况也不少。有关建造航空母舰的很多争论发生在这一方面,例如,在军事技术向空天打击系统发展的情况下,航空母舰是否还有效能,是否过于脆弱,等等。因此,由行家进行仔细研判是很必要的,“多算胜,少算不胜”。
第四,航空母舰的建造问题与未来战争的可能模式有关。在战争之前,是一个“打什么仗造(或买)什么武器的过程。战争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过程。以最新的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在以萨达姆政权的正规军为作战对象时,航空母舰是很管用的,可以从空中进行有效的“精确打击”。但当萨达姆政权垮了,正规军散了,伊拉克陷入内战,陷入“打烂仗”、游击战、恐怖袭击时,航空母舰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
总之,是否建造航空母舰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国对维护海洋权利的战略评估问题。据报道,中国有关方面人士表态,中国有能力建造航空母舰,说明中国在国力上和技术储备上有这个信心。是否下这个决心,则取决于战略、形势、军事技术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估。
航空母舰实质上是一个海上流动空战平台,它具有机动部署性强,持续打击力强等特点,因而成为近一个世纪海上强国发展的重点。二战中,纳粹德国是陆战强国,海上力量以潜艇为主。而美日太平洋战争则是海战为主,是航空母舰搏击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打掉了美国不少军舰,但没打掉航空母舰。中途岛之战,美国打掉了日本的航母战斗群,战争的主动权就易手了。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全球干预”的超级大国,航空母舰几乎是每战必用,说明这个作战平台对美国还是很管用的。
另一方面,航空母舰又不是万能的,其作用受战争形态的限制。二战之后,美国是世界上打仗最多的国家,其陆地持续性战争的业绩乏善可陈,朝鲜战争不敢言胜,越南战争“完全输了”,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成了头大的麻烦事。
中国和美国不同,中国没有扩张传统,也不想控制别的国家,但中国有捍卫民族尊严和应有平等权益的强烈意志。所以,对先进军事技术装备,中国如毛泽东所说,要“搞一点”,因为没有这点东西,就会受人欺负,人家就说你说话不算数。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光长一身肥肉是不行的,是不健康的。发展一点海上力量,也是这种国家健康的指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