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李利珍长年致力于昆虫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研究,跋山涉水,穿行于我国和日本的自然保护区,近3年来先后发现了41个昆虫新种。
今年44岁的李利珍,1997年从日本爱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陆续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199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0年获得日本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他所发现的昆虫新种经过研究、命名后,其中33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李利珍发现的这些昆虫新种,均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据介绍,它们是昆虫王国中一群不受关注的“小人物”,体型一般小于10毫米,藏匿于小河边、枯叶下,以捕食其他小生物为主。正因为“受冷落”,相比脊椎动物、鸟类、兽类等,这个领域发现新种的机会较多。专家估计,仅我国至少还有数万种未知昆虫。
近年来,李利珍副教授在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尖腹隐翅虫的系统研究》时,陆续赴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山区、湖泊实地考察,潜心研究新种昆虫习性。最近,在对天目山的一次考察中,他惊喜地发现:有两种隐翅虫的腹部背板中央长着4对小斑点,其中一个鞘翅上还点缀着黄斑。这两个分别被命名为“天目山圆胸隐翅虫”和“双斑圆胸隐翅虫”的新种,在本月出版的《日本昆虫分类学报》上“亮相”后,引起学术界的浓厚兴趣。
李利珍副教授告诉记者,分类、定名仅是第一步。今后科研人员将进一步了解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性、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及开发利用价值。他举例说,有一类毒隐翅虫,其体液会灼伤人的皮肤,却可以入药。与此同时,昆虫还是一个地区重要的生态指标。
目前,这41个昆虫新种已被制作成模式标本,其中10件分别被上海自然博物馆和日本千叶博物馆收藏,另有22种保存于日本爱嫒大学。据悉,世界上每个物种都只有一件模式标本,今后再发现的这类物种均以此为鉴定参照,因此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