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独一无二的古老文化遗产。我国一直致力于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向全世界展示这些遗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注重发掘、保护和处理它的历史文化遗产,德国为此做出巨大的努力,并不断研究出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中德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于1986年决定把合作范围扩大到文物保护领域。双方首先把合作集中在陕西省省会西安市。西安是中国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拥有非同一般的文化宝藏。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和临潼秦俑博物馆联合承担秦俑彩绘保护研究及秦佣坑加固项目,与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承担彬县大佛寺保护项目。由莱法州和联邦政府共同出资的美茵茨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定在当地建立文物修复和保护实验室,建立考古信息数据库以及唐朝陵园的共同调查和测绘。
德方承担的项目部分由联邦教育科学部以及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科学艺术部资助。在中国方面,除国家科学技术部外,还得到国家文物局以及陕西省文物局和科委支持。
秦始皇兵马俑自1974年出土以来就一直令世人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秦始皇陵园和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历经2000多年,秦俑坑土遗址和陶俑彩绘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因此,中德联合研究的重点放在适用于开发遗址的保护技术,尤其是用于陶俑彩绘层在发掘时就能加以保护的技术上。两国专家分析了2号坑出土的土壤和棚木,并证实,使用的是冷杉属、云杉属、铁衫属和榆属等树种。并且对1号坑和3号坑中有倒塌危险的土隔梁进行了加固,弄清了陶俑彩绘底层和颜料层剥落的原因。在颜色的组成方面,发现了紫色的硅酸铜钡化合物。这是一种首先在汉朝的餐具上发现的人造颜料,所谓“汉紫”。
通过合作,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可以阻止彩绘底层在出土以后由于干燥而收缩的物质。根据测试结果,选出了三种加固剂,制定了加固彩绘层的一整套方法。
位于陕西省彬县的大佛寺建于唐贞观2年(公元628年),有107个大小石窟以及254个佛龛共造像1498尊。曾是西安以西第一个最大的寺庙,也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寺庙之一。合作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保护最大的石窟———大佛窟。大佛窟内平面呈半圆形,窟内有70个龛,造像1001尊。主像为西方三圣,均为石胎泥塑彩绘。由于岩体裂隙,窟顶岩石和阿弥陀佛像有脱落的危险。入窟甬道和窟前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陷,佛窟内因温度和湿度波动,盐分渗入极为严重。中德科学家通过调查,进行地质和水文测量、分析,确认主要危害是渗水、岩石风化和裂隙,从而研究出渗水和岩石风化处理方法以及保存彩绘和危岩加固的方法。
西安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是根据1990年底联合委员会的决议筹建的,1992年建成。由德方提供实验设备和保护材料以及派遣专家,主要任务是修复金属器、陶器和琉璃器。
对陕西省今后的考古发掘有重要意义的是联合野外调查和测量,如发掘和清理北周武帝孝陵、唐慈善寺等并进行调查和测绘。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用现代技术和辅助手段获得的测量数据可以使人类以最佳的效益价格比了解西安周围地区的文物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