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莫尼特集团公司的克雷格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哈特教授,在最新一期《外交事物》期刊上发表署名文章,论述“排斥型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当地科技界和经济界引起很大反响。文章称,发展“排斥型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手段。文章所指的“排斥型技术(DisruptionTechnology)”,即指能排斥掉旧工业和旧企业而孕育或产生新工业和新企业的技术。这三位专家列举了日本和美国企业兴旺和衰落的事实,详细阐述他们的理论。
文章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汽车、钢铁和电子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使世界为之震惊。当日本上述产品大举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时,日本人给世界的印象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美国公司在创新方面获得了再一次领先。近10多年来,日本陷入了经济萧条的困境。
文章认为,这一前一后的变化,是因为美国和日本在不同时期发展了各自的“排斥型技术”。“排斥型技术”可以取代以前成功企业使用的技术,是因为这些“排斥型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更便宜、简便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可从提供老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中抢走原有的客户。个人计算机的市场变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事例,比如,数字设备公司等微机制造商,在20世纪70年代向IBM等大型计算机制造商进行了成功的挑战。当时IBM集中精力开发性能力越来越好的机器时,微机则以其价廉物美、操作简单的特点进入市场。微机正是用自己的“排斥型”新技术,对IBM发起了冲击。但后来数字设备公司也落入IBM同样的困境,他们将开发目标指向大客户,从而开发价格较贵、技术更完美的笔记本计算机,而忽视了价廉、使用简便的个人计算机。从此,数字设备公司让位于苹果等开发廉价个人机市场的新兴公司。由于个人计算机市场庞大无际,在IBM不得不重新投资抢占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同时,数字设备公司逐渐走向衰落。
这三位专家在文章中说,日本汽车工业等企业也落入类似的陷井,只看中高档产品市场,去为有钱人开发产品,而忽略了“排斥型技术”的威胁。例如,在1950年至1970年期间,日本的索尼公司引入了9大“排斥型技术”,其中包括袖珍收音机、便携式电视机、家用摄像机及“随身听”等,这些产品的小型化、使用简易及成本低廉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介绍,最近几年,美国经济的增长不是由于美国管理的先进,而是像日本以前那样,重复实施“排斥型技术”。当一些美国大公司处在其市场的高峰期时,其雇员敢于跳槽,获得风险资金并创建自己的“排斥型技术”公司,这就刺激了经济增长和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1990年以来,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公司职工人数下降,而就业机会的增长都是来自于新公司,特别是来自那些追求“排斥型技术”的新公司。思科、英特尔、戴尔计算机及沃玛特等公司就属于这类公司。
文章说,因日本证券市场发育不健全以及缺乏风险投资,从而很难培育出有创新思想、又拥有“排斥型技术”的企业家。文章说,尽管日本政府已认识到,需要有更多的初始上市股,才能产生更多的新公司。但是,要达到这一点需要走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