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对中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失去创造发明的兴趣;去年,一项对北京市公务员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北京公务员总体科学素养的得分刚刚及格,近40%的公务员不知道DNA这个热遍了全球的名词最早出自生物领域,近一半人从来未上过网;几年前,中国科普研究所公布的一项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0.2%,而欧共体国家1989年即已达到4.4%,是我国的22倍;美国1990年达到6.9%,是我国的33.5倍。
今天,在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活动周到来的日子,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科普”二字。
科普 世界性的节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掌握当代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以及这些科技知识在国民中普及的程度将决定其国力的强弱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也正因此,世界各国均纷纷设立科学节、科技周,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向国民进行大科普。
专门从事国外科普研究的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说,美国、欧盟等20世纪90年代初就设立了科学节,奥地利、荷兰等国家更早,从80年代就开始做这件事情,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英国科学节期间,全国会举办上千次各类活动,许多科研机构、企业都会向社会开放,科学家纷纷走出实验室,面对普通公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告诉记者,每到圣诞节,英国皇家学会都会邀请世界著名科学家向公众作科学报告,内容通俗到可以让小学生都能听得懂。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不少省市也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周,如北京科技周到今年已经是第7届,这次科技周期间的各类科普活动将达到1000多项。但中国一直没有一个以国家名义设定的科技周。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说,设立全国性的科技周,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各界的力量,营造一种科普氛围,引起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为全国科技活动周。
科普 中国投入不足
如果马路上有一角钱,也许现在很少有人会去捡。可是,它却是由财政支出的一个中国人一年的科普经费。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说,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这是全国各省市对科普投入的一个默认的标准,有的地方人均科普投入甚至只有三四分钱,听上去是个笑话,但这确实是事实。
投入不足直接的后果首先表现在科技展馆少,展示手段陈旧落后上。据了解,全国现有科技馆大约仅200多座,而且多数名不符实,其中拥有常设科普展览的科技馆仅有30多座;展厅和教室面积占建筑面积30%以上的科技馆仅有1/5,相当一部分科技馆存在着科普功能薄弱、场地被挤占挪用情况。我国所有科技场馆建设投资的总和,还不及法国维莱特科学中心这一个综合性的大型科技馆投资的30%。美国现有各类科学博物馆480多座,其中现代科技馆150多座。像中国科技馆这种展示手段达到国际水平的科普场馆目前全国仅此一家。
由于缺少大投入,中国目前几乎没有敢与风行的《探索》、《发现》叫板的科教大片。与此同时,中国优秀的科普读物并不多,虽然北京市科协有专项资金吸引科普佳作,一直以自然科学为资助对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设立了科普专项,但至今尚没有听到让人惊喜的消息。中国科协负责人分析说,科普创作远没有五六十年代那么火热,近些年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个最简单的原因是,在评职称、晋级等时,科普作品根本上不了台面。
科普 不仅普及知识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为《院士科普书系》所做的序中特别提到,科普工作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更应包括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一些研究人员说,多年来,我们的科普工作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而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16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前面,此后,我们却落伍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此曾提出疑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中国文明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中西不同的科学和文化背景角度进行比较,人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严重缺乏“科学精神”。台湾学者余英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五四”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如果细加分析即可见其中科学成分少而科技成分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中国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正是这种科学精神,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家写出了《寂静的春天》,并导致了世界范围的环保运动。
什么是科学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对任何科学发明和发现都应该问一下是真是假,可靠还是不可靠,绝不崇拜权威。臭名昭著的“水变神”事件暴露出来的绝不只是人们科学常识的缺乏。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曾有两个科学家称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变子,并受到嘉奖。由于苏联在当时是科技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国,人们对这一发现深信不疑。然而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王淦昌经过深入研究,认为这一发现站不住脚,事实结果证明他是对的。
科普 需要更多思维
科普虽然是件公益事业,但绝不能只等着政府去做。科普需要多思维。
在发达国家,科普被排在各类公益事业的前面,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除了政府投入外,相当的投入来自社会,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鼓励政策。一位研究人员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企业如果赞助公益事业,就会享受减免所得税等政策。中国科技馆二期展品中约有300万元来自企业赞助,假如中国也有这样的鼓励政策,相信来自企业的赞助会更多。正在举办的北京国际周上,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家新世纪论坛”科普报告会赢得了个满堂彩,与以往类似活动不同的是,此次科学家报告会不是免费的,每场门票要卖到150元。在目前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科普走市场或许也是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子。
一些专家认为,现在高水平的科普作品创作人才、翻译人才、编辑人才和发行人才严重匮乏,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的热情不高,都与中国科普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市场化程度不足不无关系。科普要想做成一项大事业,需要激励机制和法律保障。(记者孙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