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从上海传来利好消息:一条采用德国技术的磁悬浮铁路项目已经动工兴建。到2003年,穿梭于浦东国际机场和市中心的30多公里路程,运行时间仅为8分钟。更为诱人的是,及时抓住高速磁悬浮铁路体系的建设,将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并且具有全球领先的重大意义。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经历了对中德双方都相当艰苦的谈判,目前,上海磁悬浮快速列车工程设备供货及服务合同终于落听,并已动工兴建。人们似乎已经看到,2003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市中心之间飞驶磁悬浮列车的情形了。
上海磁悬浮列车将使用高架轨道。轨道工程主要由中方承建,德方将派出工程师协助工作,同时德方也将提供有关的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另据透露,上海磁悬浮的设计时速和运行时速分别为505公里和430公里,比最初的计划有所降低。但如此可以减少一半的能源消耗,同时也降低了对高架轨道的设计要求,但对30公里长的路段运行安全和舒适度没有本质影响。
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两条实验用途的磁悬浮专线。如果上海在2003年建成这条商用磁悬浮运营线,上海人也就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所有经由浦东机场的人都会看到它。按目前的设计水平,9节车箱可坐959人,每小时可发车12列,双向运量可达2.3万人,按每天运行18小时计算,最大年运量可达1.5亿人次。开通后,乘客仅需七八分钟就可从市区到达机场。
示范意义突出
在世界范围内,哪里有磁悬浮哪里就有争议。我国也不例外,所以上海磁悬浮的示范意义就显得格外突出。目前国内力主磁悬浮的专家最重要的论据是,目前我们主要客运专线多在100公里轨以上,磁悬浮列车比高速轮轨列车在旅客选择民航或铁路中具有显著的优越性。高速磁悬浮的投资成本虽然是高速轮轨的1.2到1.5倍,但相对于它的速度,成本并不是一个突出的劣势。除此之外,高速磁悬浮铁路体系的发展将带动当前众多高新技术前沿的发展。这些高新技术本身又将形成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及时抓住高速磁悬浮铁路体系的建设,将为我国在21世纪相关产业发展中处于前列奠定良好基础。上海磁悬浮项目通过有效地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与消化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逐步实现国产化与创新,积累经验并逐步掌握设计、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可为我国尽早建设长距离实用路线打下坚实基础。
从德方看其意义就更为明显。据透露,上海磁悬浮项目签订后,使发展磁悬浮高速铁路科技的德国企业有机会争取到价值十几亿美元的合约。
规划中近8000公里
磁悬浮列车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快捷和安全,其正常运行时速可以达到450公里,技术专家认为,500公里/小时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比飞机优越的旅行距离在1500公里以上。应用磁悬浮列车起码要有250至300公里的线路。所以目前国内关于磁悬浮的争论关注更多的是将在“十五”期间动工的京沪高速铁路将采用哪种方案。尽管日本也在磁悬浮技术上投入颇大,但其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力推高速轮轨铁路,与德国急于寻求国际订单的磁悬浮技术形成竞争态势。
如果德国承建的上海磁悬浮项目取得完美的结局,必然为在未来竞争中获取优势加上了相当重要的一颗砝码。1320公里的京沪线,我国规划中的近8000公里高速客运专线网,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何谓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的构想由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于1922年提出。磁悬浮列车用电磁力将列车浮起而取消轮轨,采用长定子同步直流电机将电供至地面线圈,驱动列车高速行驶,从而取消了受电弓,实现了与地面没有接触、不带燃料的地面飞行。世界上第一列磁悬浮列车小型模型1969年在德国出现,日本是三年后研制成功的。仅仅10年后的1979年,磁悬浮列车技术就创造了517公里/小时的速度纪录。
磁悬浮的优势
速度快:常导磁悬浮可达400至500公里/小时,超导磁悬浮可达500至600公里/小时。磁悬浮的高速度使其在1000至1500公里距离范围可与航空竞争。
能耗低:磁悬浮在500公里/小时速度下每座位/公里的能耗仅为飞机的1/3至1/2,比汽车小30%。在300公里/小时的相同速度下,德国TR磁悬浮列车每座位/公里能耗与德国ICEI高速轮轨相当。
维修少:磁悬浮列车没有车轮和铁轨的接触以及与受电弓的机械接触,震动小,舒适性好,其工作属于无磨损运行,维修主要集中在电子技术方面,不需大量体力劳动。
污染小:磁悬浮列车采用电力驱动,不需燃油,这使它的发展不受能源结构,特别是燃油供应的限制;同时,无有害气体排放,环境污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