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李斌)曾经叱咤风云的我国高技术标志性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将获得“新生”。记者从今天开幕的第二届亚洲粒子加速器会议上获悉,我国计划通过实施二期工程,投入4亿元以上资金,提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性能,为进一步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创造条件,从而继续保持我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张闯研究员说,从1999年起到今年,我国已经投入9000万元用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改进和未来发展的预先研究。目前,二期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已经完成,正在做初步设计。二期工程的动工时间预计将是明年年中,到2006年底,获得“新生”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将正式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
“我国发展加速器的资金有限,在今后5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亮度将提高2个数量级。”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说。
亮度是对撞机最主要的性能之一,亮度越高,对撞机的工作将越高效。“新生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亮度将是现在的100倍,也就是说,今后一年的工作相当于过去100年的工作。”张闯解释说,“高能物理的深入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亮度提高后,将使数据大量增加,为今后研究奠定基础,对撞机必将获得很多新的发现。”
据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作的能量区域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同行甚至提出计划,将已有的一台加速器降到这一能量区域,而亮度将比我国目前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高10倍。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的实施,将确保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最近两年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取得了5000万个和粒子有关的信息,近期,我们有把握拿出非常好的成果。”这位研究所负责人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1988年10月16日,正负电子对撞机第一次对撞成功,成为我国继原子弹、氢弹、卫星之后,在高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一机两用”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主要用于探索微观世界的高能物理研究,也可用于同步辐射应用,二期工程实施后,同步辐射能量的提高,将为探索蛋白质结构、纳米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