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铺天盖地,把全北京城装扮成银色的世界。由于正值周末下班高峰时候,气温又低,车辆又多,因此路面上的积雪人踩车轧很快就形成滑溜溜的冰块,车行驶速度异常缓慢,尽管司机倍加小心,汽车追尾剐蹭事故仍不时出现,致使交通阻塞现象更加严重。为确保车辆人员安全各高速路立即关闭,城区交通一度出现大面积瘫痪。平时半小时的行程,居然“走”了好几个小时,不少的司机和乘客急得直冒火,一个劲儿地咀咒“老天爷”,也责怪气象台这次预报太离谱儿。
这场不寻常的降雪出乎不少气象预报员的预料,原本一股“不起眼”的冷空气移到东北平原后,却鬼使神差般地折向华北,杀个“回马枪”,促使本市处于“东高西低”的地面倒槽中。与此同时1500米至3000米高空一股活跃在江淮地区的暖湿气流也“不守本分”,突然北上,配合北方冷空气对本市形成“分进合击”形势,使很多的市民感到措手不及,也使气象预报员感到十分尴尬和内疚。现在,他们正在认真地进行总结,寻找天气突变的原因,以减少今后天气预报工作上的这种严重失误。
气象科学目前仍处于年轻、发展阶段,对天气变化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全部被认识。而大气运动的本身又是十分错综复杂,这是造成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的根本原因所在。大家知道,近些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数值天气预报已广泛得到普及和使用,它的预报能力及水平已超过多数气象预报员的天气图形势分析及预报,但数值天气预报经常也会出现“走样”现象,需要有实践经验的预报员及时加以订正。但如果预报员经验不足,或天气形势奇特,天气预报失误就在所难免了。
或许你会问:现在计算机技术这么先进,靠计算机计算出来的数值天气预报结果咋会不准呢?问题主要不是出在计算机上,而是出在反映大气运动规律的方程组以及求解方程组时初值的确定上。就目前而言建立的从地面到高空大气运动模式已经有几十层了。暂不谈这些模式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大气运动客观规律,然而就方程组初值而言,是由现在的数量极其有限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作为初始场。然而天气要素在时空和空间的分布上是极不均匀的,全球大气又是互相关联的。
需要拥有大量的、及时的、完整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可是我们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只能用这种简化的方法对庞大、复杂的方程组进行计算。因此计算机计算出来的大气方程组的解是一个精度不甚高的近似解,由于网距大、网点疏,捕捉天气系统如同大网捞小鱼,致使当前天气预报舞台唱主角的数值天气预报不时地出现“跑调”和“走板”,虽然预报员经常进行订正,但由于水平所限,难免会有“漏网之鱼”,自然天气预报有时也就不准甚至严重失误了。(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