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网2005年3月23日消息: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将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越来越注重安全,注重生活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让我们随着徐州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栾承淼一同走进世界气象日,了解气象与我们的关系。
公共气象:百姓生活的顾问
明天是晴还是雨?是热还是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天气预报。如今,百姓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气象服务。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徐州市气象部门目前也已由最初单一的气象预报服务,发展为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气象服务。如:生活、健康、舒适、娱乐、旅游、节假日等预报。公共服务产品日益丰富、精细,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公共气象服务手段借助电视、电话、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介也更加多样化。
栾台长介绍,目前我市的公众气象预报时效已延长到48小时,并开展了3小时以内的短期天气预报。徐州市气象台还与市环保局合作,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与国土资源局合作,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预警。
安全气象: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
栾台长说:“安全气象”指的是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气象。现在,气象监测预警及气候变化预测等科技支撑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有资料显示,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相当于GDP的3%至6%。因此,防御气象灾害侵袭,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土安全的焦点。加大对生态气象的监测预警力度,建立生态气象安全体系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资源气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平台
近年来徐州市气象部门加大了对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和分析研究,为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有效保护气候资源累积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风能资源被誉为“蓝天白煤”。风力发电几乎不需要原料,风能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在发达国家早已作为清洁能源进入商业化开发。目前,浙江、盐城等地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风力发电场(站)。大风是对我市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开展风能研究,对徐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价值。
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向“老天爷”要水,徐州市目前已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徐州市从1998年起,已掌握了运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先进技术开展人工增雨技术,7年来,共进行增雨作业129次,累计增雨9.8亿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局部地区的旱情。
尽管天气不受人控制,但准确的观测,精确且时效更长的气象预报,能极大地提高民众生活的安全,给百姓带来安康并更有效地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