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4.43米!”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今天掷地有声地宣布了珠穆朗玛峰新的“身高”。该数据比1975年的8848.13少了3.7米,珠峰是矮了吗?专家说,非也!“长高”还是“变矮”仍是未解之谜。
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除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外,国家测绘局还公布了高程测量精度为±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从今天起,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要尽快完成教科书、地图册等地理信息的产品、制品的修改和新的编制工作。陈邦柱说,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详尽、最精确、最可靠的。
从今年3月珠峰高程复测大张旗鼓地开展以来,“珠峰到底是高了还是矮了”便成了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比原计划晚了一个多月才“出炉”的珠峰新高程,为什么依然满足不了人们对高程变化的好奇心?
对此,1975年珠峰测定设计者、中科院院士陈俊勇解释说,峰顶冰雪深度的测量更加精确,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计算结果更加完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峰顶冰雪厚度变薄,是珠峰“变矮”的三个主要原因。由于技术的原因,1975年测得的雪深是0.92米,但没有真正达到岩面。今年是我国第一次测到珠峰岩石面比较准确的高度,因此,“对珠峰岩面升降的问题恐怕还要继续进行研究”。
据陈邦柱介绍,1975年,登山队员拿一个钢钎戳,戳不动了,就认为是戳到岩石面了,当时是0.92米。显然,这绝对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而现今采用了最先进的冰雪探测雷达,对峰顶近20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扫描,获得了肉眼看不见的雪层、冰层、混合层一直到岩石面的准确数据,应当说这次冰雪的数据是当今我们技术所能达到的最精确的数据。其中雪层厚度接近1米,冰层厚度约为1.5米,冰层以下、岩面以上的不确定物质层(其密度介于冰与岩石之间,专家估计极有可能是冰和碎石的混合物)厚度约为1米。
陈俊勇为记者做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两次高程差为3.7米,减去两次雪深的差2.58米,还有1.12米。大地水准面是测量高程的基准,确定珠峰地区的大地水准面,实际上就是确定珠峰脚下的海拔零米在哪里。由于卫星技术的应用、重力测量数据量的增加以及计算模型的改进,大地水准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校正,数值比上次升高了0.7米,1.12米减0.7米,还剩下0.42米。陈俊勇说:“这可能是误差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的变化。”
而陈邦柱则说,珠峰是一个特殊的高寒地区,今年在峰顶埋设测量标志的计划终于没能实现,因此,以后每一次测量的觇标位置都会有微小的差异。这大概是陈邦柱局长的一个遗憾。他说:“遗憾的是,这次没有把重力仪和气象仪器带上去,下次一定要把它们带到峰顶。”记者大胆设想,或许再测珠峰时,那些沉重的测量设备可以让直升机代劳,其实这并非天方夜谭,因为,在今年5月22日登顶测量之前的5月14日,一架欧洲直升飞机成功降落在珠峰峰顶。
珠峰高程变化受人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希望了解喜马拉雅山脉是在隆升还是垮塌,但此次新高程的公布并没有解答这个地学难题。而与此次高程复测同时进行的,还有包括地学在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科学考察研究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和公众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最大的遗憾。(本报北京10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