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的我国辽西热河生又发现了2类新的翼龙化石———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这一发现显示我国辽西地区可能是白垩纪许多重要翼龙类群的起源中心,同时有望揭开这一昔日“空中霸主”许多的难解之迷。
在昨天出版的权威科学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这一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与巴西科学家亚历山大·凯尔勒、戴奥真尼斯·坎普斯教授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论文被正式发表。
我国首次发现
两种新的翼龙化石
汪筱林介绍说,新发现的翼龙化石分别被命名为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都属于相对进步的大型翼手龙类,两翼展开可达2.4米至2.5米。
他解释说:“‘飞龙’意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飞翔的龙’,而‘努尔哈赤翼龙’则是因为化石产地的现今辽宁省曾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王朝的地方。”
据汪筱林介绍,距今约1.25亿年的杨氏飞龙头骨产于辽宁省北票市。而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则是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化石骨架,头骨全长约33厘米,是该科已知保存最完整的标本。努尔哈赤翼龙的时代略晚于飞龙的时代,距今约1.2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