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局的角度来看。科学工作及科学工作者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但如果将科学相对独立出来看,则科学对社会其余部分的作用,有以下这么几种:提供科研成果促进生产实践活动,即科研应用;在系统的教育中进行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的传授,即科教;对大众进行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普及,即科普。第一种作用直接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间接作用于人本身的福利改进。第二、三种作用目的则是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质,直接作用于人本身的福利改进,间接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现、当代的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持续数十年的变化,并将会继续这种变化。科学的社会作用的发挥所遇到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对科研和科教工作的错误干涉,另一方面是民间的封建迷信活动。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许多国外的错误思潮和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问题,也逐渐在我国滋生起来,主要有,学术腐败,伪科学,伪人文,片面环保,和作为迷信活动的极端形式的邪教活动。
学术腐败。在科研和教育机构内部表现为在招生方面徇私舞弊,在学历学位方面弄虚作假,在研究工作中拉帮结派,在科研成果中剽窃造假。在外部则表现为向企业或利益集团出卖学术品德和声誉,为其向政府和公众进行虚假宣传,出具虚假的学术支持,不惜误导政府和公众,以粉饰有关企业或利益集团的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伪科学活动,这里限定其行为主体既不是相关专业的科研机构也不是相关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如果其行为主体是相关专业的科研机构或相关专业的科学工作者,那就是学术腐败了。伪科学活动,主要有两个层次的活动。一个是各自为战的江湖科学家的所谓的“科研”或“发明”活动。他们的活动集中体现在试图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推翻相对论,制造永动机,制造违背科学原理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发明”等等。这一类活动也是中国伪科学活动的早期形式,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已存在,现在仍不绝如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另一个层次的伪科学活动也逐渐在中国滋生起来,这就是假借科学研究成果的名义,贩卖无效或不具有所宣称的特殊效用的药品、保健品,为医院医生的进行虚假的疗效宣传,和特别地制售以所谓的“外星人”和“神秘现象”为主题的“伪科普”书籍和“伪科学”新闻。另外,有关部门严令打击的传销活动所“推销”的“新产品”“神奇技术”也往往是这种伪科学的货色。这一层次的伪科学活动,与之前所提到的那些散兵游勇的个人活动不同,已经变成了大规模工业化有组织的行为,其手法更精良,危害性也更大。
伪人文,则是一些所谓的“人文学者”,打着“人文主义”“反思科学”“反对科学主义”“反对唯科学论”的旗号,对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横加指责,其目的是通过诡辩和玩弄概念游戏来哗众取宠,以捞取学术声誉和舆论注意力。往往越是那些其理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没有多少应用的人文学科,就越是容易出这类“伪人文学者”。比如说,哲学专业就比法律学专业更容易出这类伪人文学者。进一步说,一个学术道德败坏,学术态度不端正的学者,如果其所属的专业领域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广泛,则此人很可能借学术腐败以牟取实利;反过来,若应用较少,则更倾向于借贩卖伪人文以捞取虚名,再借虚名以图实利。
片面环保,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进口货。提倡和实践环境保护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片面环保将其极端化和绝对化,将一切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和影响都视为应当禁止。比如说搞“敬畏自然”、搞“动物福利主义”。或者是不讲科学地不顾自然规律和现实地“推进环保”,就像当年企图不顾经济规律搞建设的“大跃进”一样,企图不顾自然规律而单靠群众的热情来搞环保。其代表有反对一切转基因技术、反对一切水电和水利设施。
片面环保与上面几类问题的不同点在于,有大多数参与者是真诚地相信环保并真诚地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在保护环境。这些人不在少数,因此其行动带有很大的能量,又因为是用在了错误的方向上,所以带有很大的破坏性。他们行为简单化绝对化,不懂得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不讲科学,对自身的行动所引起的社会后果和社会问题不闻不问视而不见,对贫困等造成环保问题的社会根源也不愿意花力气想办法帮助消除。不管每年有多少人因病致贫,遭受病痛折磨直至失去生命,他们也不允许医疗机构对动物进行实验。不管社会上每天有多少人挣扎在贫困线下,他们也还在那里心安理得兴致勃勃地讨论一直被宰杀的肉鸡是否会面临死亡的恐惧和心理痛苦。这些人在一个方面的真诚、仁慈和敏感,恰恰与他们在另一个方面的伪善、残忍和麻木“相映成趣”。
更为严重的是,在片面环保的运动中,有不少搞伪科学、学术腐败或“伪人文”的人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掺杂其中。这些人自己未必真心相信环保,更不关心环保的目的是否能真的能达到,而是要借助这股运动的力量而实现自己捞取名利的目的。
同时,以上所列举的这些问题还在进行相互结合和渗透。学术腐败正在和商业化的伪科学相互勾结,伪科学和伪人文也在向片面环保渗透。所谓的“敬畏自然”就是一个伪人文向片面环保频频招手的典型例子。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问题中,邪教的危害性已经为政府所认识,并遭到行政和法律的压制。但是学术腐败、伪科学、伪人文和片面环保的危害性还没有完全地暴露出来。与这些问题做斗争,还只是少数科学工作者的自发行为。
反科学是上述问题的一个鲜明的共同特征。而另一个共同特征,是企图影响政府和公众的判断与决策,使之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变化。大体上任何一个判断或决策的作出,都需要外部的信息和内部的价值观。同一个价值观会导致对不同的外部信息作出不同的判断或决策;同样地,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对同一个外部信息作出不同的判断或决策。科学有助于决策主体去辨明外部信息的真伪,也有助于提高判断或决策的效率。相反上述问题则企图通过从外部灌输错误的、虚假的信息,夸大某些外部信息,或者在内部影响价值观的方式,使政府和公众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或决策。至于那些判断和决策是否会引起有害于社会利益的后果,则毫不关心。比如说,将“水电也能导致环境问题”夸大成“水电带来的环境问题最大”。假如政府和公众在进行能源建设时听信了这种言论,其后果可想而知。比如说,如果有了“转基因食品都是有毒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那么即使是标注转基因食品这种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也可能反而会导致消费者不必要地回避所有转基因食品这种有害消费者自身利益的行为。
上述问题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不负责任,即缺乏机制使得有关人士为自己的言行所造成的社会公众利益的损失而负责。在现实生活中,在法律上,在行政上,也缺乏有力的机制来追究这些人的责任,一如经济学上所说的外部成本。举例来说,片面环保分子通过各种手段阻挠动物实验、转基因食品、水电建设,而由此带来或加剧的病人痛苦、食品短缺、资源浪费、地区贫困,他们却丝毫不用负责。或者如迈克尔·摩尔所说的,“我们还是祈祷这些人患上各种各样的不治之症吧”。
另外还有一种倾向,就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集团的利益与这些问题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搞学术腐败的大学,搞伪科学制假贩假的企业,这些集团越来越倾向于借助于自身的实力,通过法律诉讼、媒体宣传等手段来打击那些与他们作斗争的科学工作者个人。形象地说,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斗争。
新的时期新的问题,斗争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单凭科学工作者单打独斗,单凭一篇篇文章的笔墨官司,已经不足够。对方并不再是以个人的力量来行动,而是日益地组织化。
因此,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手段,争取和借助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在各种舆论媒体和公开论坛上争夺话语权,对反科学人士和搞学术腐败者建立信用档案进行监督和追击。
争取和借助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如上文所说,在对手已经组织化,并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实力,频频使用法律诉讼手段的时候,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就不够了。应该尽可能地争取和借助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许多学术腐败和伪科学问题本身就属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管辖范围,也是一些社会团体所关心的。而且站在学术腐败和伪科学等问题背后的不少个人和集团本身也在企图影响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决定和行为。举例来说,学术腐败是教育部门和法律系统所应当制止的,伪劣商品虚假广告(比如最近曝光的“哈佛增高药”)是工商部门和食品药品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同时也是中消协所关心的问题。
伪科学、片面环保分子时刻都企图影响各地政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措施的制定和修改,尤其是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开发措施。这些人还企图挤进各地政府的顾问咨询团体,以此来扩大个人影响谋取利益。所以,与此相对,在与这些问题作斗争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将问题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和通知相关社会团体,使之参与到和这些问题的斗争中来。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本身具有相当的实力和舆论影响力,在面对诸如法律诉讼等斗争方式时,在向群众说明真相扭转舆论方向时,都比单个个人更能发挥作用。同时,如果由政府部门出面制定规章政策(比如整顿药品市场、图书市场),掐断了借助伪科学牟利的来源,利益集团自然就对搞伪科学兴趣欠缺了。
伪人文、伪科学和片面环保,很多时候以“弱势群体”、“孤独英雄”等面目出现,利用新闻媒介大造舆论,如所谓的“农民发明家”、“周易预测第十大行星”等,利用互联网络大搞串联,如鼓吹反基因食品的连环电子邮件等,甚至发展到建立或把持具体的媒介传播组织,如所谓的“北大科学传播中心”、《新京报》。更不用说许多片面环保人士所组织的许多“大鸣大放”半围攻式的抗议活动了。这些人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归根到底是要散布虚假信息、歪曲事实、贩卖其价值观,企图影响政府和公众的判断和决策,最终为自己捞取名利。为此目的,他们不惜妖魔化科学,不惜置社会大众的利益于不顾。要反击这些人,必须要与其争夺在舆论媒体上的话语权。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媒体也愈来愈浮躁,加上许多媒体从业人员本来就缺乏科学修养和理性判断,因而热衷于制造“**风暴”等炒作,热衷于用“神秘现象”、“孤独英雄”、“一夜成名”等戏剧化娱乐性的“新闻”来吸引读者。因此,对许多由“伪人文”“伪科学”“片面环保”人士所炮制的言论消息,也就来者不拒,不辨真伪。不过主流的媒体还没有到“知伪贩伪”的地步,仍然值得也可以被我们去争取。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既播出过以“外星人”、“麦田怪圈”为主题的伪科普节目,又曾在其制作的《探索·发现》节目中分析揭露所谓的“青海外星人铁管”的真相。
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趁虚而入。仅仅是驳斥“伪人文”“伪科学”“片面环保”,仅仅是将其从所占领的阵地上赶走是不够的,这些错误思想还是会变着法子地杀回来。仅仅是破是不够的,还要立。这就需要争夺在舆论媒体上的话语权以宣传正确思想。尤其对于“片面环保”来说,其中相当多的人士真诚地相信和主张环保的。所以这一部分人也是值得争取和转化的。但仅仅分析环保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打动不了这些人的,需要通过在舆论媒体上向其宣传科学环保的观念,向其阐释科学发展的内涵,培养其形成理性判断和科学分析的习惯,使其明白“用良心代替头脑只能得到可悲的结果”,最终使之与片面环保分道扬镳。
而且特别应该重视报纸电视等传统舆论媒体。毕竟互联网络覆盖的人群都是接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知识修养的人。而大多数教育、知识欠缺的地区和人群,仍然是以报纸和电视为主要信息来源的。而这些人正是容易受“伪科学”“片面环保”等错误思想影响、愚弄和操纵的。
最后,建立诚信档案。这是针对其不负责任的特征的。许多“伪人文”“伪科学”“片面环保”的鼓吹者,对他们的主张所造成的恶果视而不见,或者在事后一推了之,甚至摇身一变大讲“我早就看出来这样做是不对的”。同样的许多装帧精美的伪科普书籍,其实是裹着糖衣的毒药,毒害着我们下一代的科学修养,然而其编著者,却揣着赚来的钞票优哉游哉。所以,应该对“伪人文”“伪科学”“片面环保”的鼓吹者,建立诚信档案,收集其在媒体、论坛、听证会等公开场合所发布的错误或前后矛盾的言论,造假造谣的行为,以及其与利益集团邪教组织等的相互勾结行为的证据。
诚信档案的使用应注意三点,一是所收集的材料要过硬,因为搞“伪人文”“伪科学”“片面环保”的人,特别是在牵扯到利益集团的时候,往往喜欢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来打击和骚扰对手,所以材料必须过硬,不能给对手以可乘之机。二是不能仅仅消极被动地收集,然后“立此存照”,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主动出击。三是使用时要看准时机,轻易使用只会降低诚信档案的作用,降低出击的突然性和爆炸性,应该在诸如公众听证会、全国性媒体的访谈节目等影响范围较大的场合,出其不意地一举抛出,让对方所营造的“声誉”彻底破产,并永远翻不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