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打动邓小平谈定博士后制度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本报北京10月24日电今天,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在北京大学做了题为“在世界物理年祝福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制度”的专题演讲。他与北京大学的师生们一起分享了自己与邓小平21年前的一段谈话。正是这段谈话促使博士后制度在中国的设立和实施。

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李政道曾经两次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写信,建议在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1984年5月,他与夫人一起拜访了邓小平。在这次面谈中,与邓小平关于“博士后”一词的讨论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小平同志问:博士已经很博了,为什么还要办博士后呢?

李政道解释:大学是老师教学生,考试的答案老师知道,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去答试题,做对了就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进研究生院,在硕士的基础上,老师除了上课以外,给研究生一个研究题目,可是老师并不知道答案,让研究生自己去按照老师指导的方向,求知一个新的结果,如果老师与同行专家评议认定研究生的结果是对的,研究生就可以毕业,老师给研究生的毕业学位叫博士。但是真正做研究,必须让学生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出来,这个锻炼的阶段就是博士后。“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一个过程。”李政道说。他向邓小平建议,也许可以先设立10个博士后流动站作试验。

邓小平对此表示赞赏。他说,博士后对我来说是新事物、新名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法很好,我赞成。建10个博士后流动站太少,要建立成百上千的流动站,形成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

1985年,国务院下发文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施博士后制度。

如今,20年过去了。目前中国已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万多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万多人。目前全国343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已设立了136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专业已覆盖12个学科门类的86个一级学科;在各类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了10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据统计,博士后研究人员短短2至3年的在站时间平均每人承担3项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研究项目占37.3%,省部级项目占27.9%。

李政道特别感慨:“博士后制度在世界已有约100年的历史。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创始于1985年,虽然起步晚,但独具特色。由于国家重视,中国博士后制度能够面向更多的研究领域。因为注重流动,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制度更富有生气。”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