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颜昊)来自5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科学家将从2007年起对地球两极展开为期两年的科学考察,以全面了解极地地区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据国际科学理事会负责国际极地年的项目主管卡尔森博士透露,国际科联和世界气象组织合作组织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到目前为止已收到了1000多个研究方案,已经确定了50多个国家的70多个极地考察项目。
前来中国参加国际会议的卡尔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如果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冰盖溶解对洋流、世界不同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应负的责任,我们就需要科学家进行跨学科和跨国界的研究工作。
卡尔森说:“中国科学家是国际极地科考重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此次至少有25个项目有中国科学家参与。
“中国已建立专门委员会来推动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极地年项目。”曾经参加过中国北极和南极考察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研究员沈爱民说:“中国将在地球的两极同时参与国际极地年项目。”
沈爱民说,极地地区是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晴雨表。研究极地地区近年来的变化,有助于找到近年来频发的海啸、飓风等极端自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解决办法。此外,极地地区无污染的水源、空气等,能够提供中低纬度地区不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有助于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奥秘和进行太阳和宇宙观测。
据介绍,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将从上海出发,与多国考察船一起,穿越北极点。最后到达2004年建立的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对北极地区开展气象、海洋、冰川等方面的研究,并与各国科学家共享数据,交流成果。
中国的国际极地年计划还包括今年已实施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这一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计划2010年完成。
1985年2月,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南极科考站。2005年1月9日,中国南极科考队成功进入南极冰盖“冰穹A”核心区域,并于17日建立了人类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区域架设的首个自动气象观测站。
此次国际极地年是国际科联1957年开展极地考察以后组织的第二次对地球两极的大型联合科考。本次科考将对两极地区的居民、大气、海洋和太空等方面进行集中研究。科考从2007年3月开始,将持续到2009年3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