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安徽蚌埠市科技事业继往开来、加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全面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令人振奋鼓舞的“十五”计划全面实施的阶段,全市科技工作者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十五”期间,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围绕精细化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三大支柱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关,组织实施了火炬计划、制造业信息化、纳米技术应用、精细化工等一批专项科技攻关项目,启动了省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省级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一批诸如丰原集团的“清液发酵”、八一化工集团的“液相催化加氢法生产对氨基苯酚”、天润化工集团的“制备聚丙烯酰胺引发体系”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高新技术成果,极大地提升了蚌埠市支柱产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将达64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70%,年平均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由“九五”末的12.5%上升至“十五”末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蚌埠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十五”期间,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以“经营开发区”为理念,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多种产业并举,重点发展工业”为方针,各项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目前,高新区建成面积已达6.6平方公里,开发面积11平方公里,通车里程达30公里,基本实现七通一平,预计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超额完成“十五”制定的各项指标,成为蚌埠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全市已建成1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石榴科技专家大院、7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0个市级科技示范基地,为带动广大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种子工程,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稻、麦、棉、玉米、山芋、花生、瓜菜等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全市粮食产品优质品率水稻占90%以上,小麦占50%,经济作物中棉花占80%以上,瓜类90%以上。实施畜牧进位工程和渔业富民工程,提高饲养量和出栏率,降低了饲养成本,效益可观,全市三元杂交猪、杂交优质肉牛分别达到58%和40%,蚌埠市肉牛、生猪在南京、杭州等地区的市场占有率逐年加大,水产养殖面积近41万亩,渔业总产值1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实施白色工程,促进了烟叶、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农业大幅度增产增收发挥作用。实施信息化工程,使农民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信息,进行技术咨询,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
民营科技企业茁壮成长。针对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蚌埠市科技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为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牵线搭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档次,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以争取各部门的支持。经过“十五”期间的培育,蚌埠市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市民营企业达250家,技工贸总收入14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有22家,较“九五”末分别增长70%和2020%,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形成。蚌埠市成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科技人员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孵化场所,改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条件,及时为全市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和行业发展动态,转变开发应用科研机构运行机制,优化科技力量和资源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十五”末蚌埠市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市现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科技创业服务中心2个,各类专业科研机构13个,专利代理服务机构2个,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强力支撑。“十五”期间,全市申请专利600多项,较“九五”期间增长48%。
(安徽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