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粤菜得以流行,与诸多香港厨师毫无保留地来内地传授新颖、特色鲜明的时尚菜肴密不可分。但有一点,在传授美味佳肴的同时,他们也带来了一些貌似合理却不合情的腌肉配方,并且这些配方传播极广,已经不局限于粤菜,其他菜系也频频效仿,大有燎原之势。这种配方我们都戏称为“化学产品”。
几乎每个厨师衣兜里都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的是一些菜品制作要点和腌制肉类的配方。所谓腌制,就是通过若干调味料,去除肉类原料的异味,改善质感,改变口感,从而使腌制后的原料变得松嫩爽滑。
食粉、臭粉、松肉粉、泡打粉、吉士粉、陈村枧水、碱水、硝盐,是腌制配方里不可或缺的,这些能使肉质松软膨胀甚至增加重量的调味料,大多属于食品添加剂。就拿食粉来说,我干的第一家大型酒楼开业的时候进了N多。两年后快过期了,给员工当福利发,200多员工每人3盒还没发完。
在制作一些酱肉的时候,硝盐也被广泛使用。硝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发色剂,使用后可令肉色显现出鲜艳的淡玫瑰红,并且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可有谁知道1000克原料里放入超过0.15克硝盐就会有吃死人的危险?至于用臭粉做面点的膨松剂,陈村枧水胀发虾仁、鸭肠,双氧水胀发鱼翅,使鱼翅变粗变白,就更是家常便饭。
作为一个厨师,化学学得不好没关系,但关于食品安全上的知识必须要心知肚明。太白的鱼翅我不吃,吃太嫩的牛肉我心有顾虑,颜色鲜艳的酱肉我躲之不及,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我放心呢?
使用上面提到的一些调味料时,一定要注意比例得当。但某些一知半解的厨师不知深浅地下料,某些厨师为了遮掩原料的异味大把下料,就太缺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