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李斌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汉峰字形技术的困境,正是"科技发展中国家"里许多类似创新技术生存现状的折射和写照。
这类创新技术的共同特点是:另辟蹊径,以新的技术路径掌握了核心技术,甚至像权威专家评价的那样,是"突破"性的技术。但是在市场上,它是一棵小树苗,自身实力有限,面对强大跨国公司的挤压和国内并不令人乐观的创新环境,步履艰难。
这类技术的出路无非几条:一是能够小有成长,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二是在襁褓阶段就因为缺乏"养分"而夭折。长成参天大树的,寥寥无几。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经举过一个案例:一位留学生带着先进技术回国,研发出的远程三维会诊系统卖5万元钱,无医院问津。而被国外公司收购后,卖10万甚至20万美元一套,医院却动了心--这种现象意味深长,令人扼腕痛惜,更令人深思。
中国人有着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聪明才智。指南针、火药等伟大发明不用多说,水车等许多其他世界第一的发明都源自中国。今天,仍然有许多类似的创新技术在不断或将不断诞生。但是,如果缺乏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缺乏一个从政策到体制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这些技术究竟有多少能从夹缝中冲出一条血路来,难以预料。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不久前刚刚结束,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广泛讨论。
无论是财税金融、政府采购,还是知识产权、干部考核和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这些措施,增加一些支持自主创新的"硬杠杠",尽快公布并实施这些措施,成为人们的急切呼唤和时代的迫切要求。
"国外的技术,再坏,用了也没有风险;国内的技术再好,用起来风险也很大。"这种怪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对先进技术、自主技术,一些部门和大的行业用户无动于衷甚至从中作梗,这种怪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我们期盼,怪圈尽快打破,政策尽快落实。我们期盼,在技术发展的脉络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一步充分具体地体现国家的意志。
因为只有这样,自主创新才大有希望,中文字库这样的"突破"性技术才可能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