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从今年起,合肥市养殖业经济将以八大产业基地为支撑,八大产业集群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要求,突出在建大项目带动、高质量大项目引进、现有大企业膨胀,拉长链条,产业集聚,形成配套成龙,拉动明显,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八大支柱产业,使集群经济成为合肥市养殖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培育出一批省、市养殖加工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招商引牛蓄势待发
今年1月17日,合肥市在长丰县双凤工业区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招商引牛”大会。进驻该市仅3个多月的伊利集团成为“引牛”的主角,因伊利要在合肥建立乳业奶源基地才有此举。市政府表示将在未来5年,把合肥打造成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乳业基地。
在“招商引牛”大会上,长丰县首先宣布将从2006年起实施“万头奶牛开局工程”,到今年底奶牛存栏量达1万头以上,2008年超过3万头。为建好该项工程,长丰县决定以罗集、双墩、杜集等15个乡镇为主,新建200—500头规模的奶牛养殖小区20个,到2008年发展到50个,并在每个小区建一个挤奶站。与之相配套,今年该县将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乡镇发展饲草基地1333公顷以上,明年开始逐步推广,到2008年发展草基地6000公顷。
合肥市畜牧水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鉴于伊利合肥分公司今年4月即将投产,市里将先后在长丰、肥东等地大力建设乳业产业集群,5年内使全市液态奶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奶牛存栏量达10万头。
畜肥林茂蔬果飘香
由“招商引牛”说开去,“十五”期间,合肥市农业最大的变化是以科技进步为中心环节,实现了产业结构大调整,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尤其是养殖业、林果业、蔬菜业的兴起,打破了过去粮油生产唱“独角戏”的局面,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合肥市副市长安列介绍说,该市肥东、肥西、长丰三个县及城郊农村,2005年禽类饲养量达到1.080亿只。肥西县禽类饲养量突破6600万只,在全国排名第十位,生猪存栏200万头,水产、水禽生产也有很大突破。市政府把农民之虑变成政府之想,通过政策扶持支农企业,推动集约化养殖小区建设,最近2年向支农企业投入资金3600万元,大大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安副市长说,过去几十年,在合肥地区,人们认为植树造林仅仅是为了绿化城乡,从没想到林业会成为产业。2003年进一步实行退耕还林后,一年就种了以往10年的树,从2001年到2004年,植树41万亩。现在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71.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约240万立方米,初步形成营造林、木材加工、苗木花卉、森林旅游、林产品流通等产业门类,特别是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势头更为迅猛,2005年苗木花卉面积已达17万亩,是2001年的6倍。
至于蔬菜业,主要则是通过高起点抓设施建设,扩大蔬菜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过去,在合肥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山东等地的外地蔬菜占了一大半,连本地具有优势的叶类蔬菜也没有位置。现在,这种现象已不复存在,无论在合肥哪家农贸市场,一年四季什么蔬菜都能买到,细心的城里人会发现,合肥本地的蔬菜已成为主打产品,就连葡萄、甜桃等水果也有了一席之地。
去年立冬那天,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省直各新闻单位45名记者走进素有“合肥粮仓”之称包河区大圩乡,进行“大练兵”现场短新闻采写大赛。“粮仓”的巨大变化使记者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这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全乡初步形成以农业科技博览园、农副产品加工园、生态风景园、都市庄园为框架的新型产业园区。参赛记者分赴十里渔场、葡萄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实地了解当地农民依靠科技发展新型农业的经验。在种植“水培蔬菜”的塑料大棚里,在“架上葡萄架下蔬菜”的葡萄沟上,许多年轻的记者边看边问,不停地记录,一些人还“逮住”正在田头忙活的老乡,仔细询问他们一年的收益情况。
今年春节前,安列副市长告诉记者,2001年,合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17个市中排在倒数第五位,到2004年,跃为前四位,2005年又增加了10个百分点。像大圩乡这样的好地方,农民人均纯收入肯定超过了5000元。
产业集群前景诱人
合肥市“十一五”期间,将把支农的重点转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农业产业“五条龙”。其中尤以养殖加工这条“龙”最为引人注目。市政府提出的目标是“四大”:实现龙头企业有大增加,养殖加工有大突破,养殖产品品牌建设有大提高,养殖产业化带动能力有大提升,为推进“工业立市”和“县域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从2006年起,合肥市养殖业经济将以8大产业基地为支撑,在全省率先启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工程,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要在5年内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龙虾加工和出口基地。
这8大支撑产业分别是:以伊利集团合肥公司、白帝乳业等规模企业为龙头,培育乳业产业集群,打造奶牛养殖基地;以立华合肥公司、森淼集团、洪福、正旺、益农等企业为龙头,培育家禽产业集群,打造家禽生产基地;以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培育生猪产业集群,打造生猪生产基地;以通威、新希望、湘大、大北农、华信等饲料企业为龙头,培育饲料工业集群,打造全省最大的饲料工业基地;以省良种场为龙头,培育水产苗种产业集群,打造水产良种繁育基地;以丰力、丰联、十大虾王企业为龙头,培育龙虾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全省最大的龙虾加工和出口基地;以合肥农副产品加工(绿色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和博大公司为龙头,培育养殖加工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养殖业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基地;以南七兽药市场为龙头,培育兽药产业集群,打造全省最大的兽药批发销售基地。
合肥市安列副市长特别介绍了乳业产业集群,他说这次与伊利集团达成协议,今年要打造25个奶牛养殖小区,饲养总量达到1万头以上。安副市长算了一笔账:一头成年母牛价值8000元,今年从外地引来1万头牛,等于引进8000
万元农业投入,它可带动饲料业、运输业、商业以和防疫事业的大发展。
放心养殖放心吃肉
建立有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是合肥农业闪现的两个亮点。体系的实质是服务于民,养殖业的大发展也得益于此。2004年,合肥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精心组织,建立了集“行政管理、监督执法、技术支撑”三位一体的动物防疫新体制和“市县有局、区域有所、乡镇(街道)有室、村村有员”的防疫新体系,全市99个乡镇和街道成立了动物防疫办公室,接受党委、政府领导和市、县动物防疫机构的指导和监督,1213个行政村配备了482名防疫员和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的兽医队伍。村级防疫员的条件由县(区)统一制定,通过公开招聘、业务培训和资格认定,然后才能上岗。农村乡镇及村级防疫员每人每年可拿到2000元的补贴,由县、乡财政支付;城区乡镇及村级防疫员,每年得到的补贴则在5000—7000元之间。
由于体系健全,全市动物防疫工作从上到下有人抓有人管,动物养殖普查、免疫、检疫、监测、监督的每个环节都不缺位,有效控制了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特别是经受了高致病禽流感袭击的严峻考验,连续两年实现了无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目标。养殖大户放心了,普通老百姓放心了,他们大胆增加投入,扩大养殖规模,省外的投资商也纷至沓来。
2005年,全市新增养殖大户、养殖场和养殖小区1600多个,肉类总产量比上年增加10%%以上,养殖业总产值达到46.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2%%。另一方面,由于体制、体系的建立健全,也为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围绕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难点问题,合肥市从上到下狠抓动物及动物产品经营、加工、运输、储藏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使多年难以解决的“注水肉”、“病害肉”和“私宰肉”得到全面遏制,全市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畜产品安全率、投入品合格率达90%%以上。合肥市民再也不用为吃肉安全担心了。
2005年,国家农业部对合肥市进行了4次畜产品安全抽查,合格率均达100%%。农业部授予合肥市畜牧水产局(动物防疫监督管理局)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单位。
本报记者陈敬农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