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2月19日电(记者王丽)科研机构推进体制改革后,脱离实际、死气沉沉的现象少了,热衷为经济发展服务者多了。可近几年,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一些科研成果围着金钱转,出钱资助方想要什么报告,就能给提供什么样的报告。
在最近召开的贵州省地方两会上,贵州省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宝山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有为欺骗消费者的“保健产品”出具虚假分析和研究报告的,但没有部门负责检查戳穿这些虚假报告;有为部门上项目编造虚假可行性报告,骗取国家资金的,但也没有研究机构负责任地承担对这种虚假报告的审查,一些部门操作的所谓层层论证都不过流于形式。
“必须立足于公众利益和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加强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科学研究”。为此郑宝山委员建议,应明确区分社会公益性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其经费来源和保障不一样。国家公共经费应更多资助公益性和基础性研究,建立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体系,使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享受应有的待遇,不必作出违反科学的、违心的结论。此外,还应发挥社会公益性研究体系作用,建立大型建设项目的独立论证制度,任何使用公众资金的大型建设项目必须经过社会公益性研究体系的研究,写出论证报告,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