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27日讯(记者王学健)“我国近海风能资源预计可达7.5亿千瓦,是陆上风能资源的3倍,但如此丰富的近海风能至今实际利用尚是空白。”这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提供的一组数据。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国风能资源评价电视电话协调会上获悉,为适应我国风电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部署,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评价。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气象局共处理了2390个气象站的气象要素和风功率密度、风向频率、风速频率等6类风能资源参数共计22个资料序列。福建、西藏、山西等12个省(区、市)气象局完成了本省风能资源评估报告,并经过中国气象局和省发改委联合组织的验收。此外,国家级风能资源项目组建立了国家风能资源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绘制了全国和分省(区、市)的风能资源分布图928幅。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综合评估报告的编写正在进行,结果即将揭晓。
“我国气象部门曾在20世纪70~80年代进行过两次风能资源普查。根据1980年以前900多个测站的观测记录,估算出中国陆地上的风能资源实际可开发量为2.53亿千瓦,近海离海面10米高的风能储量约为7.5亿千瓦。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在沿海地区建成多个风电场,如南澳、仙人岛等,但目前中国近海风电开发仍属空白,这与我国丰富的近海风能资源是非常不相称的。”罗勇表示,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署、欧盟等机构都对与我国合作开发近海风能有极大的热情。
罗勇认为,海上风能资源评估的主要困难是资料的收集和处理。他建议国家应尽早开展近海风能资源普查,为未来海上风电场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表示,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组建太阳辐射、风力强度监测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风能太阳能的多层次普查和可利用资源的评估,为制定和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勘察、选址提供技术支持。近两年来组织开展的全国风能资源普查,仅仅是新时期工作的开始,“十一五”期间,除了继续做好内陆风能资源的精细化普查外,还要着手进行海上风能资源普查、太阳能资源普查,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实施气象监测和预报的服务。
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