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柏林3月26日电(记者 顾钢) 旅居德国的华人学者代表25日在我驻德使馆举行座谈会,就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德科技合作献计献策。由使馆科技处和教育处联合举办的这次座谈会得到使馆领导的高度重视,马灿荣大使在座谈会上发表了演讲,并参加了全天讨论。
马大使说,2006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新世纪首次全国科技大会,部署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科技界的大事,为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日益加剧、技术瓶颈约束日益凸显、国际竞争压力日益严峻。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奋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马大使介绍说,中德两国政府1978年就签订了双边科技合作协定,自此,中德科技合作与交流从小到大,不断扩大,逐渐成熟,合作项目涉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几乎覆盖了航空航天、海洋、信息、激光、制造技术、新材料、环境与生态、文物保护等所有重要领域,中德科技合作堪称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马大使勉励留德华人学者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增进中德之间的科技合作多做贡献。他希望留德学人建言献策,积极投身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此次参会的留德专家学者都是在德国长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并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对举办这样的研讨会非常感兴趣,纷纷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科技政策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如汉堡大学的张建伟教授提到,德国非常重视跨学科领域的建设和科技协调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这方面值得中国借鉴。梅维平博士提出,政府应该为创建民族品牌提供更多的支撑。慕尼黑技术大学的孟丽秋教授认为,德国的科研项目预算和评估体系非常值得国内学习。在德国电信公司工作的刘锦博士谈到,中国对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制订工作还不够积极,许多国际标准化组织里没有中国人,而等别人标准制订出来后就比较被动。许多专家还对学术造假现象和现行科技评价体系提出批评,认为急功近利是目前阻碍中国科技进步的最大障碍。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