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明明(左)李官奇(中)王洪军(右)在编辑部留影。记者 李 舸摄
在2月27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名单上,3名普通工人和农民榜上有名,摘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普通工人、农民均靠个体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同时亮相国家科技奖,这在国家科技奖历史上也属空前。
韩明明:搞创新一定要多学习
在上海宝钢,韩明明是工人队伍“宝塔尖上的人物”。捧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韩明明,因为激动面孔涨得通红,“我的一个当大学教授的朋友跟我说,国家科技大奖他追求了一辈子都还没拿到。”
今年56岁的韩明明,老家在浙江宁波。从插队结束进厂当了工人,他就一直守着设备维护的第一线,同冶金原料处理打交道。这一做就是30多年。此次的获奖项目——“金属检测与自动除铁新技术”, 是在10年左右的时间中逐渐完善成熟的。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对国外的除铁技术具有颠覆性意义。单就这一项目,从2003年到2005年在宝钢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
现在,韩明明是宝钢的技能专家,这是宝钢工人所能获得的最高技术称号。不过,对韩明明自己来说,专家不是一日练成的。到现在,韩明明简历上的最高学历只是高中。但凭着长期刻苦自学,他的知识已经不能用文凭来测量。“成才一定要读书,搞创新也一定要多学习。”这是韩明明的切身体会。
王洪军:知识工人有力量
“作为一个工人能获得这么高的奖励,我想都不敢想。” 对于刚刚获得的荣誉,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工人、37岁的王洪军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参加工作17年来,王洪军主要负责轿车车身的调整、车身修磨、钣金返修工作。他此次的获奖项目叫做“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成果在业内已小有名气。
他先后制造了40多种、2000多件专用工具。利用他所研制的不破坏漆面的返修工具和修复法,光在2005年就修复其所在公司被冰雹砸坏商品车辆6000多台,为公司节约资金200多万元。2006年,随着《王洪军轿车返修调整方法》一书的出版,汽车维修有了新的权威教材。
王洪军说,“过去我们工人的传统美德是‘任劳任怨’,现在除了‘任劳任怨’,我们公司特别强调要做一名知识型工人。”
“以前我们常说‘做革命的螺丝钉’,这话有它的道理。不过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更需要有理想、有头脑、有知识、有技能、有创新意识的‘螺丝钉’,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普通工人或农民。这样的人才多起来,创新型国家就有希望。”
“我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获奖,就是想把本职工作做好,遇到问题把它解决。”王洪军坦言,“虽说工人在文化程度上没有研究生、大学生那么高深,但是对本岗位工作是最清楚的。怎么干效率最高,怎么干不造成浪费,怎么干能提高质量,岗位工人心里最有数。只要努力去做,肯定能干出好成绩。”
李官奇:把大豆蛋白穿在身上
“最开始搞大豆纤维,我以为三两年就能拿下来,没想到一搞就是十年,可把俺给累死了。”河南滑县农民李官奇摸着大豆纤维织成的毛毯,就像摸着自己的孩子。
1991年,当他在国外期刊上看到豆粕里的大豆蛋白可以纺丝后,他决定自己动手试一试。这之前,世界上的人造纤维,无论是涤纶、锦纶还是粘胶,或是羊毛、羊绒、蚕丝等动物蛋白纤维,手感、透气性均太差,穿在身上不那么舒服。他想,大豆里的蛋白是植物蛋白,用来纺成丝,应该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3年过去,丝是纺出来了,可强度、韧性等都不够。要想再往前走,必须改工艺。李官奇把所有家产都搭在了这上头,多方拜师学艺,还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大豆蛋白纤维中心实验室”。有人说风凉话,李官奇并不管这些,“农民怎么了?俺就不信农民干不了这事。”
2000年夏天,世界上第一条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工业化生产线投产,命运之神终于向这个倔强的农民露出了笑脸。第二年,“大豆蛋白质纤维产业化及纺织产品一条龙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2003年,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纤维学术大会上,李官奇被与会专家誉为“世界植物蛋白改性纤维第一人”。(记者余建斌廖文根杨健)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