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华盛顿1月8日电(记者 毛黎) 科学家日前利用天文望远镜,在太空中观察到一种罕见的厚层气团包围两颗恒星残骸的景观。他们认为,这表明有些恒星形成的白矮星或许具有更短的“爆炸引信”,与其同类相比会更快地发生爆炸。这一现象将为科学家研究宇宙早期物质提供新途径。
包括太阳在内的小型和中型恒星在其燃料耗尽后,将萎缩成高密的恒星残骸———白矮星。单独存在的白矮星随着时间的延续会逐步变冷,直到变为黑暗星体。但是,如果一个白矮星附近还有一个同伴存在,它将会吸取这位邻居的气体。在长达数10亿年的时间里,白矮星不断吸取物质最终让自己达到临界质量,结果发生大规模的恒星爆炸,激发产生Type1A超新星。
研究人员在大麦哲伦星云中观察到,在两颗超新星残骸(DEML238和DEML249)附近存在高浓度铁,这是典型白矮星爆炸的结果。
不过,研究人员注意到,从X射线的角度看,两颗超新星残骸周围的气体比典型Type1A超新星的更热更亮。宾夕法尼亚州米勒斯维尔大学科学家、研究小组负责人肖恩·亨德瑞克表示,接收到的X射线说明这两颗超新星残骸发生过不寻常的事情。
研究人员表示,对上述现象最适当的解释是,这两颗演变成白矮星的恒星要比通常恒星的质量大。恒星的质量越大,其死亡前向周围喷射的气体就越多。小组成员、北卡州立大学博考斯基说:“我们知道,恒星质量越大,其寿命越短。如果这样的恒星在早期就开始从它的同伴那里获取物质,其产生的白矮星就会具有更短的‘引信’,只需1亿年的时间就会发生爆炸,这一时间要比其他Type1A超新星的少很多。”
如果大质量恒星死亡及随后爆炸速度比其他恒星要快得多的话,同时这样的恒星又在宇宙早期确实存在,那么它们消亡的时间比其他恒星就要早许多。假如科学家能够探测到这些早期恒星死亡时发出的光线,它们就可能成为研究宇宙早期膨胀问题的新工具。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