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金振蓉)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今天在京联合召开《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新闻发布会。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在我国尚属首次。
评估报告给出的主要结论包括: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将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
增加1.3—2.1度,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我国农业、水资源、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极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报告共分三个部分:“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和“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该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评价了气候变化及相关国际公约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主张以及相关政策。
评估报告编写工作于2002年启动,在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国家12个部门密切配合,组织了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历经四年完成。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在发布会上说,《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其意义,一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表明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二是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提供科技支撑,为未来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记者金振蓉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