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9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张勇 陈黎明) 一个由中小学生搜寻到的各种“过时”物品组成的“寻找小巷足迹”展览吸引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市民的老少几代人。小朋友看着新鲜、好奇,中老年人看了熟悉、亲切:爷爷的红薯饭、奶奶的纺纱车、外婆的补丁袜、外公的烤火桶、爸爸妈妈的小人书,从粮票、布票到洗衣棒槌、搓衣板,从自制晶体管收音机到最早的“大哥大”。在回忆和比较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快乐”地悄然展开。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近3年积极推行对未成年人的“快乐教育”,让孩子们“乐中益智、乐中健身、乐中养德”,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快乐套餐”为孩子减压
开福区的“快乐套餐”活动是由社区和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基地组织的,分为快乐大本营、每日一小时、快乐星期三、快乐大篷车、快乐假期5项内容。
据调查,星期三是学生心理和身体最疲惫的一天。为舒缓学生压力,开福区采取学校和社区合作的形式,确保每周三下午4点30分以前放学,放学后由街道和社区组织学生开展游戏、体育活动,学校参与活动管理。
开福区的农村面积是长沙5个城区中最大的,“快乐大篷车”就是要把少年宫内的快乐活动“搬”到农村去。区属相关单位为此组成“快乐联盟”,组织活动专车和志愿者队伍,已先后开进34个偏远学校、社区和乡村,受益学生8000多人。
“快乐假期”重点解决孩子们在假期缺少玩伴、玩法、玩具和场所的问题;“快乐大本营”重在发挥区少年宫的作用;“每日一小时”指放学后、回家前这段时间的体育娱乐活动。
“小巷足迹”见证社会变迁
“寻找小巷足迹”展览是快乐教育各展室中实物内容最丰富的部分。开福区委宣传部部长任安良说,为使思想道德教育从无形到有形、从无趣到有趣,他们动员未成年人和居民群众通过寻、访、记、思,3年来搜集反映祖国变化和社会变迁的物品2000多件,童谣、故事等非物质遗迹800多件,从2万多篇“小巷足迹”征文中编选出8集《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任安良说,寻访过程体现了参与的趣味性、教育的直观性、活动的长期性、形式的灵活性和活动的简便性,是对市民教育模式的新探索。区里为此组织了“小记者团”和“万名学生寻宝”活动。学生们看到展品说明中标明由自己提供的字样喜不自禁。寻访过程就是接受教育、享受快乐的过程。现场解说员也是小学生。一位小学校长说,展览既能教育曾经经历但已淡忘的上一代,也能教育一知半解的年轻一代,更能教育长在甜水里的下一代;既能教育富人,也能教育穷人。
创新与爱心就在身边
一件为年轻妈妈设计的“喂奶衣”让参观者开怀大笑,他们佩服孩子的匠心与爱心:衣服的两个胸口各设圆弧形拉链,一拉开就可以喂奶了,美观又方便。这是开福区青少年“创新就在身边”活动的展品。
区少年宫的老师说,这个活动就是要打破学生对创新的陌生和畏惧感,唤起他们的创造兴趣。创新不都是高科技、高难度的事情,只要注意观察、开动脑筋,创新就在身边。
小小作品既让人看到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也让人感受到如今的独生子女对长辈的尊重与关爱。“方便剁辣椒刀”只是在原来普通刀的基础上多加两片刀刃,就大大提高了爷爷奶奶剁辣椒的效率;看到身为社区清洁工的妈妈每天为清除墙上的“牛皮癣”而发愁,孩子便用铁皮铲和刷子、海绵“三合一”,加上可伸缩手柄,制作了妈妈最爱用的“牛皮癣克星”;为照顾住院的奶奶,孩子设计了小型接便器,用废弃的饮料瓶剪去瓶口一部分,再用胶带粘住剪口,既轻便又实用。全区有3000多学生参加了“创新是美德、创新在身边”活动。
“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快乐、让孩子每天都充满快乐”,这是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创新的目标。(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