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国际无车日”到来之际,为期一周的“骑行北京”摄影展在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揭幕。记者观察,看展览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一些骑着自行车来的外国人,出于好奇,记者不由走上前与他们攀谈。
“骑车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现象”
“我在中国已工作了4年,每天从工体骑车到赵登禹路的办公室,我的爱车是红色的,陪伴我的每一天。在我的国家德国,我也是骑自行车,不是没钱买车,而是我认为骑自行车更环保、简单、更酷!”忽闪着漂亮大眼睛的德国海因西里•伯尔基金会驻中国代表梅凯灵女士对记者说。
“自行车与古城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已成为北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北京骑自行车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现象。可以说这里曾是自行车的天堂,而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与日俱增的汽车已成为城市最大的污染源,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我现在每天骑自行车不得不戴上这个。”说着她用手扬起一个红色的带有过滤装置的口罩。
最后,她建议道,在中国改变汽车污染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相信中国政府在不久的将来会缓解现状。自行车的发展又很大空间,将来可以运用新技术让自行车得以进一步发展,如采用太阳能或是氢能为动力的自行车。这样在保持零排放特点的同时,骑行会更远。
骑车是展示个性的好方式
现在自然之友工作的美国小伙子杰夫•奥克特先生说,在中国,很多人都拥有自行车,数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每天清晨有数百万的人在骑自行车,这体现着经济、健康的理念。而如今这里每天以增加1000多辆的小轿车的速度给本已拥塞的街道不断增加着重负。
有一项环保部门的调查显示,现在大气污染问题已排在了水问题的前面。选择出行工具是自行车,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更不用担心石油是从哪里来。而且在交通拥堵时,骑自行车每小时行进约15公里,驾车每小时约8—12公里,显然前者要比后者更有效率。
对于有车族来说,一天的徒步距离一般不会超过200米,有的需要利用工作之余花时间和金钱去健身房锻炼;有的因缺乏锻炼引发疾病如颈椎病等。而自行车运动是一种可以调动全身机能的运动,并帮你塑造完美身材。
“骑自行车———酷!是展示个性的表达方式。我几乎每天都骑自行车,特别是在气候干爽的北京城,融入如潮般的自行车大军,欣赏着路边的风景,那真是一种享受。”奥克特说。
来自美国,现在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料研究中心工作的唐佳女士说,在北京近两年使用自行车的数量在下降,其实自行车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很好补充。她所在的“绿色选择”项目组于9月23日与北京地球村和自然之友共同发起了“骑行北京周”的活动,向公众传达:自行车不仅仅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它还是健康、时尚、超前的代名词。
再造“自行车王国”
中国被誉为“自行车王国”,首都北京的自行车数量位居世界城市之首,超过了1000万辆,平均每天有240万辆自行车行驶于北京的街道。与记者聊天的这些骑车族老外对记者谈道,到目前为止北京也是一座对自行车非常友好的城市。它有着上千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路,人们习惯于骑行其中并把它们停放在到处可见的存车处。这一切都着实令他们这些外国人羡慕。
但是,据中国自行车协会介绍,中国的自行车人均拥有量仍少于荷兰、日本等国家,从全国看自行车道的建设也较为缓慢,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取消自行车道的做法。北京一年因堵车造成的损失大约有60个亿,这使有车族苦不堪言。
“20年前的中国,汽车是为自行车、行人让路的,此点曾为1998年美国的一项骑自行车运动中称颂。这是我在美国的亲眼所见。”北京地球村负责人廖晓义女士指出。
她接着说,“而现在自行车王国已经失去了王国的位置。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北京自行车专用道的数量受到威胁,我们希望它能参与到城市建设规划当中,再造我们的自行车王国!”
在这个向公众免费开放的200平方米的展区内,大部分作品是由著名摄影家王文澜无偿捐助,他说,这些照片记录了20年来自行车在普通中国人生活中有趣的瞬间。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好像不如以前重要了。但是,没有一种交通工具像自行车承载着这么多关于成长和幸福的记忆与梦想,也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赋予自行车如此之多的关于环保和健康的社会责任。
本报记者华凌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