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很少是学校里面考第一名的”
一个科学家想要和不想要的“第一”
“我所认识的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学校里面考第一名的。”丁肇中说。
然而这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却不止一次地强调,自然科学的研究竞争性很强,只有第一,没有人知道是谁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
这就是丁肇中在此间召开的2006科协年会上告诉人们的他对“第一”的看法。
念书时常排倒数,可母亲从不责备
丁肇中没有“考第一”的过去,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童年,大概会令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失望。
他介绍,自己小时候在重庆长大,因为常常有日本飞机来“访问”,所以没有机会念书。当时,他“对念书也特别没有兴趣”,排名次的话他一般都是倒数几名,可是他的母亲是学儿童心理的,从来没有责备过他。
“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我的母亲和父亲让我自由发展,这对我很重要。”
他说:“仔细分析一下,考试是考人家已经做过的事情,科学的进展是要推翻别人做过的事情,会考试并不能代表以后会有特别的成就。”
因“J粒子”的发现,丁肇中在1976年成为继杨振宁和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做科学,我不知道第二名是什么感觉”
要做科学,一定要注意这辈子是否在全心全意做这个,丁肇中说:“要做科学,一定要有竞争的态度,赶在别人的前面。我不知道第二名是什么感觉。”
他举例,如果花很多钱做一个实验,假设另外一个组也花很多精力做同样的实验,前者先发现了,大家都知道实验结果是前者的,没有人知道第二个发现者是谁,所以一个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和别人竞争,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丁肇中指出,自己目前正在进行的AMS实验就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俄罗斯宇航局、意大利宇航局、德国宇航局参加和支持,他鼓励中国的航天专家也可以在这方面进行长期高水平的技术交流和竞争。
“做基础研究我不觉得寂寞”
中国有一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丁肇中认为,这种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偏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
丁肇中说:“从发现一个新现象到市场化需要20年到40年,对政治家和实业家来说,这样一段时间常常是太长了。”但是,研究工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深入到未知领域时,很难做出预言,错误是成功的一部分,因此基础研究需要充分的自由空间和长期的展望。
他举例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时候假如不做原子物理研究,就不可能有激光,不可能有超导,不可能有手机,不可能有网络。
这位科学家说:“做基础研究我不觉得寂寞,我做这些事情的最主要原因是好奇,要是寂寞的话,我就不做了。”(记者崔清新、吴晶晶/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