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运用DNA技术对四千多年前的绵羊骨骼进行分析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新华社郑州9月14日电(记者刘雅鸣桂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日前表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研究中,科学家对4000多年前陶寺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绵羊骨骼进行了DNA分析,这在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尚属首次。

袁靖表示,DNA分析可以应用到古代各种家养动物的研究中去,这对中国整个动物考古学研究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家对王城岗、新砦、陶寺、二里头等4个遗址出土的5万多块动物骨骼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对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的家畜饲养特征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在这一时间段里,中原地区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继承了以前的传统,即以饲养家畜作为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手段。但是,各个遗址都在保持传统的家猪在全部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多的前提下,在家养动物中增加了黄牛和绵羊等新的种类。

在当时及后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绵羊除了可以丰富当时人的肉食资源种类以外,在宗教祭祀方面也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研究发现,猪在龙山时代以前是古代人类用来沟通自己与神、祖先关系的动物,在龙山时代及后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黄牛和绵羊在这种宗教祭祀活动中也具备了不可或缺的价值。商代晚期甲骨文中提及的“太牢”和“少牢”等王和卿大夫的祭祀活动中必须使用的牛、羊和猪,自龙山时代开始都已经存在了。

另外,根据对二里头、新砦和陶寺三处遗址出土的人骨的同位素分析结果,发现不同遗址的古代居民食物结构中的营养级别有高低之分,可能包含有等级差别的因素。袁靖表示:“等级制度的形成在文明演进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绵羊骨骼的DNA测试还不能得出太多结论,但科学家发现,绵羊是一种出现相当突然的家养动物,可能与当时已经存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关。而对绵羊骨骼的DNA研究也为进一步确认这种交流提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来源: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