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拟从果蝇研究向诺贝尔奖靠近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举报/纠错

新华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吴晶周雷孙晓胜)对于在腐烂水果上飞舞的果蝇,常人只会皱眉将之拂去。但是对于一些中国科学家而言,小小果蝇不仅是科研生活的全部,还蕴藏着他们向诺贝尔奖靠近的希望。正在此间举行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刘力关于果蝇“视觉归纳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包括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与会者的关注。

“果蝇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奥秘的万能钥匙。”刘力这样向记者介绍。

刘力在对从事视觉学习和记忆等认识过程的细胞分子基础的研究中,发现了果蝇具有对视觉刺激进行归纳并对视觉图像进行识别的能力。

一般人也许难以想象,身长只有几个毫米的果蝇,已经成就了7名科学家的诺贝尔奖之梦。

1933年,科学家摩尔根用果蝇证实了孟德尔定律,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连锁遗传;1946年,摩尔根的学生、被誉为“果蝇的突变大师”的米勒,证明X射线能使果蝇的突变率提高150倍;1995年,三位科学家用果蝇阐明“基因-神经(脑)-行为”之间的关系;2004年,美国两位科学家通过果蝇研究解答了嗅觉产生的过程。

“这一微小的研究对象体内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宝藏。”刘力说:“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红眼、双翅、身体分节、黄褐色的小昆虫果蝇,经研究发现与人类有着惊人的相似,以果蝇作为模型来解决人类的疾病有诸多优势。

刘力如数家珍地介绍说,果蝇可以进行学习,有的非常聪明,有的傻乎乎,他们甚至也会发生老年痴呆;果蝇也要睡眠,甚至可以做梦,还会对异性唱情歌;有的则是“不良少年”,喜欢饮酒、吸毒。

虽然刘力在果蝇身上的新发现令大多数人感到“隔行如隔山”,但几位诺贝尔奖得主纷纷向记者表示:最基础的研究往往带来最尖端的成果,小果蝇反映的是科学的大世界。

刘力现在正在研究如何进行果蝇视觉信息的编码。“如果能为这个技术提供实验基础,就可能再攻克一种人类疾病。”(完)

来源:新华网

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202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聯絡我們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