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社编辑部收到一封厚厚的来信———非职务发明人孟宪昌以自己作为“非职务发明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其在发明道路上遇到的难题和艰辛。这位曾获得“空军先进个人”的63岁退休军人,尽管手持21项国家专利,但是这些专利带给他的却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贫困和社会上“不解”的目光。
其实,对于非职务发明人,本报一直都在关注,孟宪昌仅仅是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一个缩影。“百度”一下“非职务发明人”,一下就能跳出17000多个相关链接;大致浏览,“贫困群体”“新丐帮”“占专利申请总数60%”等字眼频繁出现。非职务发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大量专利证书,有着巨大的创新能力,但其中很多人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关于非职务发明人生存境遇的报道也屡见不鲜。这一问题最早提出距今已有十年时间,却一直久拖不决。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一大战略,而非职务发明人作为我国民间创新的重要力量,却身陷如此窘境。我们距离一个真正的“创新型社会”还有多远?
■当事者说
我们发明的只有“贫困”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非职务发明人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孟宪昌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迄今为止,孟宪昌已获得了21件国家专利。但是,发明成果带来的喜悦慢慢消失之后,孟宪昌发现作为非职务发明人,他们“还是属于贫困群体、弱势群体”。
在完成发明、申请专利授权之后,孟宪昌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资金去做产品的市场推广了,他试图向银行贷款,但每次得到的回应都是拒绝、拒绝。
“我的专利数量在增加,专利费也由最初的每年几千元变为现在的2万元,为什么我有缴专利费的义务,却没有获得贷款的权利呢?”孟宪昌疑惑地发问。由于国家没有具体明确的对非职务发明人支持的政策,他们“既得不到科技部门的资金扶持,也得不到创建中小企业的科技扶持资金,就连申请贷款得到的答案通常也是否定的。”
孟宪昌也曾尝试过和企业合作,但是“现在的企业似乎更在意资金而不是技术”,在几次碰壁之后,他开始自筹资金300万元成立了转化自己专利产品的康鹰公司。为了这家科技型企业,孟宪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却仍不足以支撑起公司的运营。2002年、2003年两年公司遇到资金困难时,孟宪昌甚至借了高利贷。
■一线采访
非职务发明人的精神值得肯定
与非职务发明相对应,职务发明人主要来自各科研院所和各大高校,相对具有优越的科研条件。那么他们如何看待非职务发明人群体呢?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导师表示,非职务发明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实用领域,很多发明的确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非职务发明人对自己的发明定位过高的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非职务发明人多局限于小的发明,要想实现高新技术创新还很难。国家对于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有一套成形的评价体系,而对非职务发明则缺少这样一个严格的审查制度。其发明究竟有多大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很难说清楚。
此外,由于国力的限制,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不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国家对职务发明的投入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相比之下,非职务发明人缺少必要的专业训练和实验条件,他们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国家的投入还应集中于职务发明人所在的各个科研院所。
■专家解读
多种因素造成了他们的困扰
7月12日,笔者采访了中国发明协会明廷华副会长,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政策缺位目前政策、资金的倾斜主要是对职务发明人。在申请费用上,对非职务发明人仅有申请费的小额优惠,而其后高额的维护费用都要依靠发明人自己解决。其次,国家没有出台具体明确的鼓励和支持非职务发明的政策法规。
企业的偏见一些企业对非职务发明人还存有偏见,认为其只是“奇技淫巧”,不愿意购买他们的专利。此外,很多发明还需要二次开发,才能真正用于投入。
不成熟的市场专利的大规模转化需要一个成熟市场来推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有待完善,市场的媒介作用不能完全发挥。相反,在市场发展完善的地方,专利的转化率就相对较高。比如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非职务发明人的专利转化现象就比较好。
不良的社会软环境时下诚信的缺失已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这也给非职务发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不少非职务发明人都有过专利权被别人侵犯的经历,而很多发明者在被侵权后又解决无门。
发明人的心态问题除去上述客观原因,非职务发明人的群体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他们大都专注于研发,平时与社会接触较少,很多人又处于社会底层、生活贫困,其心情可想而知。这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心高气傲,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沟通。一些发明与社会脱轨,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造,而这些改进办法又很难被发明人所接受,更是加大了专利转化的难度。
此外,很多发明人都集中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他们身处偏远,信息不畅,国家很多关于促进自主发明的有利办法和保护专利的法规无法传递给他们,而这点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推动。
■各方反应
国内尚无机构和法规对其管理
针对非职务发明人处境艰难之事,笔者采访了科技部政策法规司的相关人员。他表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非职务发明人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没有国家的资金支持,没有相对应的机构管理。与职务发明人相比,非职务发明人在资金、设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目前,政府在对待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一视同仁,认为他们都很重要,但现在还没有专门机构和法规对其进行管理。虽然有一些社会人士对这一问题有过呼吁,但科技部暂时还没有把这一问题纳入议事日程。
■相关新闻
政府掏450万元为发明人减负
只要申请国际专利被受理,就能拿到最高8000元的资助。从4月10起,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开始办理专利资助。
据介绍,国内范围内的职务发明专利,只要申请了就可获得最高2000元补助。非职务发明专利拿到授权后,也能拿到最高1000元的补助。而国际专利,只要申请被受理,职务发明能拿到8000元,非职务发明也能拿到5000元。同时,此政策还与国家减缓标准同用:对有困难的发明人收费可实行部分减缓。(据《武汉晚报》)
非职务发明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宁夏石嘴山发电厂职工彭发荣20年来进行了40余项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其中两项获中国专利,17项获技术成果奖,创造经济效益600余万元。近日,彭发荣被批准享受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据《宁夏日报》)
■他山之石
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鼓励非职务发明
韩国:政府颁发了很多鼓励、保护发明活动的法律,比如《专利法》、《发明振兴法》、《促进技术转让法》等,不仅明确规定了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促进技术转让中的职责,而且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韩国技术交易所的设立与运营。同时,韩国国民具有很强的发明意识,整个民族的创新氛围很浓厚。
美国:于1999年11月29日由当时的总统克林顿签署并发布《发明人保护法》。该法案文件分为8个部分,长达100页,其宗旨是针对发明分权益保护不利的现实,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强对发明人的保护。
■类似事例
郑建国,郑州铁路分局的一名普通的火车司机,因为搞发明,已办理停薪留职多年。如今他已经是一位申报十六项专利、拥有八项专利的发明人,但是他的设计面临的始终是无人问津的冷落与是否是伪科学的质疑,家庭也被十几年研发的投入拖入巨额债务中。
任文林,武汉市一位拥有四十二项专利权(其中有四项为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但是由于多年的发明耗尽财力,妻儿离去,成为“专利流浪汉”。
李爱平,拥有六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和一项获得公告的发明专利的一位北京的非职务发明人,自一九九二年至今,她的专利没有一项为企业所用,有些成果已经被南方的一些小企业仿冒,而时间与经济的压力又容不得她反抗…… (朱瑞娟 宋琪)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