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城应对科研人员待遇低下问题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新华网新西伯利亚8月8日电(记者 刘蓉蓉)“我们的工资待遇有望在近年内得到提高。”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库兹涅佐夫8日对“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记者说。

“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8日参观了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位于新西伯利亚市郊、占地50平方公里的科学园区聚集了俄罗斯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又被称为俄罗斯的科学城。

据介绍,始建于1957年的科学城目前拥有100多个科研机构、20多所高等院校、3万余名研究人员,是俄罗斯科学院系统中规模最大、科研力量最强的分院。

走进科学城,建筑朴实无华,灰白的街道一尘不染。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们紧张地从事着核物理、航天以及医疗等领域的研究,但他们使用的电子设备还是苏联时期制造的。

库兹涅佐夫说,尽管从2000年起政府拨款逐年增加,科学城正面临着员工待遇低下、优秀科学家流失、科研后备力量缺乏、科研设备老化、办公楼和住房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在新西伯利亚,普通科研人员的月薪为1.5万卢布(合5000元人民币)。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科研人员数量从最初的5万人减少至3万人。

23岁的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化学专业高材生伊万2003年大学毕业时,曾因科研人员收入太低而不得不放弃了钟爱的专业。在他看来,当时3000卢布的起薪(合1000元人民币),“还不够吃两顿饭的”。

如今,当地政府正计划改善科研人员的待遇。库兹涅佐夫说,政府已经决定在两年之内将科学家的平均工资提高一倍,达到每月3万卢布,并提供免费住房和子女的教育补贴,同时政府还将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更新科研设备、建设新的实验楼。

他还说,除保持原有基础科学的优势外,科学城还加大了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例如面向市场的纳米材料应用和节能研究等。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非政府资金的投入已从30%提高到50%左右。

在国际科学合作方面,库兹涅佐夫介绍说,科学城与亚太地区往来密切,中国科学院是他们长期的合作伙伴。科学城很早就与靠近俄罗斯的东北三省和新疆地区开展了合作。

2003年夏天,中国科学院与新西伯利亚分院达成协议,双方将合作在中国和俄罗斯各建三个高新科技园区,其中在中国的三个分别设在沈阳、长春和大连;在俄罗斯的三个分别设在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完)

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